【普洱茶再发现】一个王城的种茶史

  在云南这块茶叶的原生地,凤庆也属大面积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之一。
 
  远古时期生活在凤庆的濮人在野生植物的采集和利用过程中,发现和利用野生茶,并随之逐步将野生茶的采制利用发展为栽培型,对此,香竹箐的大茶树是个最有力证明。
 
  事实上,明清以前,就有顺宁大山茶经下关、丽江销往康藏的贸易往来,这也可以说明,凤庆不但种植茶叶的时间早,而且开展茶叶贸易的时间也早。到了明代,凤庆人已经有意识地从外地引进茶树良种了,一个流传在凤庆的民间传说也许会为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明万历年间,土司勐老四外出经商,路经普洱,当地土司以茶相待,后勐老四带回茶苗50株,栽植于房前屋后,成活17株。采摘后揉制自饮,茶味芬芳。后因土司喜爱品茗而倡导种植茶叶,首先由寺院僧人种植,后来民间效仿。
 
  据凤庆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双江傣族第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土司,并赠顺宁土司茶籽数百斤,按“10户头”分发种植,这些最早种植的茶叶后来被称为“源头种”,意为勐库茶种繁殖的原种。平河现存最大的两株源头种,据说就是按“10户头”分得茶籽10余颗,仅繁育出来的两株。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茶叶贸易量增长,茶叶的种植引起了官府的重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县实业团团长甘自东上意见书与当时的顺宁知府琦璘,提倡种茶,得到采纳。琦璘和乡绅陈维寅还各捐银50两,用于购买茶籽,并委托甘自东负责推广种茶。甘自东不负重望,于勐库购得茶籽1.5吨,开辟凤山广泛种植,成长5万余株。
 
  凤庆茶科所苗圃
 
  《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中说:
 
  清光绪末年(1908)顺宁府引进双江勐库茶试种成功,逐步推广全县,今天凤庆县产茶之多居全省各县之冠,也肇始于此时。
 
  民国元年(1912)年,张汉皋主政凤庆,他认为凤山既然适宜于种茶,于是又花钱添购茶籽,并分发到各乡继续种植推广。相传,这段时间推广种植的茶籽,除自己繁育外,还派专人前往双江、耿马四排山采购。而凤山的茶叶种植成功,且茶叶销路渐广,茶人获利甚丰,显然极大地调动了凤庆人种植茶叶的积极性,许多乡民竞相连片开山种植,继而推广于各区,凤庆的茶叶种植由原来农民少许种植园埂边,开始转向以官商豪绅为主投资雇工开辟荒山成片大面积发展,到了民国20年,凤庆县的茶叶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250吨。据顺宁县志记载:顺宁每年财政以茶叶税收最多。
  苗圃园茶苗
 
  建国以后,茶叶仍然是凤庆县的支柱产业,而且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茶叶生产,凤庆茶叶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春天,通过自采自育,扩大茶种繁殖等手段,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相结合,并在自然杂交过程中不断选优汰劣,今天的凤庆已经形成了一个各具特色,在茶界有很大影响的凤庆群体茶种,这为凤庆成为云南茶叶第一大县和普洱茶最大的原料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凤庆群体茶种中,最有代表性的如长叶大黑茶、印园大团茶、柳叶白毫、源头大叶茶、筒状大叶茶,这些品种,有的滋味浓,有的香气高,有的芽毫特显,它们以各自突出的特性,构成了凤庆茶种比较完整的品质风格。
 
  茶园一角
 
  据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测定,凤庆县的群体种混合鲜叶生化成份为:水浸出物47.56%,茶多酚35.79%(最高的达到38.71%),儿茶素总量186.31mg/g,咖啡碱3.68%;成品茶的生化成分为:水浸出物44.96%,茶多酚25.92%,儿茶素总量128.12~153.21mg/g,咖啡碱3.4%,茶黄素.83%~0.95%,红茶素6.1%~8.5%,氨基酸173mg/g。
 
  测定的结果表明,凤庆群体茶种的主要生化成份不仅高于中小茶种茶区,也高于引种云南大叶种的同种异地的其它省区。
 
  1984年,全国茶树品种委员会向全国推广的52个“全国地方茶树良种”品种中,凤庆大叶种排位第三。
责编: 娃哈哈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