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的茶香

  西溪,是一种自然美学,也是一种生活美学。生活与自然的美,在这一片清冽水域中,实现了艺术灵性。

  深秋,我踏上了十年未曾履迹的杭州,这次直奔西溪。汽车穿过繁华街市,如同初泡陈茶时泛出的沫,意味深长。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我来到城西这片水与绿的交融胜境,进入了绿茶的芬芳中。杭州之旅,就像在家随意泡一杯龙井般清雅、自然。

  西溪,位于西湖向西5公里处,在一片浩渺苍茫的芦苇荡中,泽泊遍地、古树苍天。这处尚在开发之中的景区,已成为杭城的“都市隐士”,虽然身处喧嚣之地,游人如织,但依旧掩盖不了它宛如天人、水洗一般的净。

  船在深潭口靠了岸。单是这地名,便足以唤起种种幽思:你可以理解成在弯曲的河道与芦花深处,渡口斜躺着几叶扁舟;可以把它想做是倒映着无边绿色的一汪莫测潭水,是开元诗人储光羲《采莲词》开篇“浅渚荇花繁,深潭菱叶疏”的现实吟唱。深潭口的确切位置,是在蒋村沿河的青石板路尽头,在曲曲折折的白墙黛瓦遮掩中,它会慢慢跃入你的眼帘。它所流露的气质,如同狮峰龙井的香气,持久清高、令人神醉—深潭口的“深”,其实是于时光中你所体会到的那一点一点、迫不及待的前行。而人在蒋村的步行,总是在微微惊愕中,惬意而心动。

  这次西溪之行,我住在了蒋村深处,在深潭口的码头边。这处古村落现在已成为观光客体验的绝佳风景,但你很难把它与江南其他小镇混成一片,尽管它们的景观都差不太多。是因为“水”吗?不,周庄、西塘、乌镇、南浔、同里、朱家角……我走过的江浙名镇大多雷同,“水”在它们之中都扮演着魂魄的角色,没有水的江南,是断断不可想象的。那么,西溪(蒋村)的特色又是什么呢?

  住在深潭口的那几天,我总望着屋后那一片碧玉般的水域,思考这个问题。在那片水域上,有木质回廊逡巡蜿蜒,亲水的平台上时有觥筹交错。你可在临近水面的一角高台上读书,也可在沿岸撑一把太阳伞垂钓,四处都有桌椅,龙井与咖啡俱备。如果你愿意,就能在那里躺上一个下午,任凭暖洋洋的日头在自己身上打滚、歌唱。于此情景,我终于想到了答案:西溪的特色是在“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呼声环绕中,如一杯温润的龙井,随时变换气息,它有三张迥异的面目,等待你去探寻。

  以深潭口为界,南边是河渚街的民俗集市。这里的古村落建筑群宛在,沿水而搭的茶楼前已飘出各式彩色的幌子:糕点、河鱼、火柿、米酒……都是这里的特产。村落中央还保留着一间公社大礼堂,标识着此地曾有过的政治生活。到了这里,你可在荷塘边的一溜小摊上体验舂米做糍粑的乐趣,也能登上河渚塔眺望河沼芦荡。

  深潭口北边是蒋村的慢生活街区,这是一处入夜方才喧嚣的梦幻温柔乡。不长的小街上列着一排茶室、酒吧、咖啡屋、驿馆,在夜色中更显出几分妖娆。歌手们在街边击打着架子鼓,镭射频闪的灯光映衬着不远处林间的沙沙风声,奇怪的LED光板在某处暗黑之中闪烁,它们把“自然”装进了酒瓶子里。而在酒精与音乐的作用下,你可能感觉不到这场景与西溪本色之间那种强烈的紧张和对立。

  这两张面孔间,有着莫大的差异,使每一个来西溪的人都无从逾越。前者是旅行者徒步或近居者散心的绝佳场所,后者则是都市快生活族用以宣泄自我、放纵声色的地方。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注重“人间烟火”。

  西溪湿地的第三张脸,我到第三天时才感受到了:人在深潭口登船,摆渡沿水道进入西溪的腹地—这杯“茶”,才算是品出了味来。游船在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两旁垂柳的枝条密密地指向河心,你能在间隙中看到天的颜色。两岸上翠竹、红柿、雪芦、寒梅林立,时不时有只白鹭飞过,河边有野鸭成群嬉闹。你可以随处下船,若在乡间小径上踩了一脚泥,可到石桥台阶上剐蹭几下,然后进入某处茶室静坐,品一品西溪有名的大碗茶。这里有原居附近的渔夫烹鲜叫卖,有刚成熟的火柿悬挂于树端。总而言之,这里虽已被开发成湿地公园,但原始的景观却得到了最大保留,在此穿行,就如同行走于清明上河之滨。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真正的大道。这一大道的实现,既可以是社会层面的“修齐治平”,也可以是个人层面的“静观万物”。千古文人,无不以出仕兼济天下为首务,又以归隐独善其身为旨趣,而后者,显然更近于“天人合一”的概念。西溪,从来就是隐士们独居的清雅之所,尤其明清时期的西溪,耕读传家者甚众,包括在此写下《水浒传》的施耐庵,这些隐士为西溪留下了多个草堂。邹氏泊庵、章氏梅竹山庄,尤其是明人冯梦桢的“西溪草堂”,都印证了“竹下映梅,深静幽彻,到此令人名利俱冷”之句,适宜感受“天人合一”的胜景。而所谓“天人合一”,往往不在高山绝岭或清幽峭壁、不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而在日常的行住坐卧间,在每处恬淡自然的生活中。天人合一,并不是要隔断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实现它们内在的相通,要不,怎么说“大隐隐于市”呢?

  进入湿地深处后,茶轩遍地,多以龙井绿茶为主打。这固然与杭州茶都的地位、与投游人之好的盈利之心相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在西溪宛若天成的境界中,人所获得的谦冲淡牧之感,只能以饮茶来印证。龙井,天然生在江浙,自然与其山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对此地的地方性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杭州的多雨天气孕育了龙井的精魂,红壤和湿土给予了其茶叶根底,杭州多处的泉则为其灌注了神气。因此,杭州人才爱茶、杭州城才产茶,其实追究历史,西溪所产之茶曾尤倍于西湖。如今你在西溪漫步时,可随时停下来,走进一家茶舍,清品一杯旗枪,恍惚间便体味到某种超脱,让心境松散、神游天地。千万别讶异,这不过是在一处天人胜景中,在茶香的诱导下,所创生出的自然的“通仙”之感。到这一刻,你大概就已短暂地实现了古人念念不忘的“天人合一”了。

  西溪的三张面孔,以前两者为基,用最接近烟火生活的面貌支撑起了最后一张“天人合一”的深刻。它把生活的本质,用一种现代化的手段揭示给我们,又用一弯贯通了河港、池塘、湖泊、沼泽的烟雨溪流,把人文与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就像蒋村茶楼下随处可见的“炒青”,是把制茶的过程现场展示给你看,让你相信自然可以被手工加以变形,然后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茶。

  西溪,是一种自然美学,也是一种生活美学。生活与自然的美,在这一片清冽水域中,实现了艺术灵性。西溪问道,所得的是人与物间水乳交融的共生与并存,是“天人合一”感受的油然而生,我想,不知何时才能再有闲暇,再来品饮“西溪”这杯天工开物的茶……

  余墨:在西溪的四日,让我为杭州叫好,然而,也为西溪的过度开发感到隐忧。其实,“天人合一”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键在分寸的把握。旅游产业的介入现在不可避免,但其所裹挟的“人”的因素,不时会破坏“天”的循环。仍以“茶”为例,我在西溪小茶楼喝到的龙井大多茶汤浅薄、粗老气重,售价却不低,显然有以次充好的嫌疑;再者,看明代茶人许次纾《茶疏》云:“杭两山之水……诸山溪涧澄流,并可斟酌”,但如今的西溪由于舟楫过多,取水澄澈而泡茶已不可能。惜乎!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博士生)林玮

责编: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