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采茶戏

  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而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在中国,有着丰富多变的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在加入了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后,派生出了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像茶艺、茶道、茶歌、茶戏等等,数不胜数。这其中特别要提到采茶戏,它一直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是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种戏,尤以当年我下乡插队的江西最为普遍,剧种也多。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有关它的最早记载,来自明王骥德的《曲律》(1624年):“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竿》;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这说明采茶戏早在17世纪时就已盛行,并且影响深入南方各省。江西自古盛产名茶,其中安远所产的九龙山茶为清朝贡品,醇香清秀,远近闻名。历史上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都云集于九龙茶区,采购春茶。所以这一带的茶区每逢采茶季节,就会有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而这种流行于民间的采茶歌,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江西采茶戏。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列举来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真正形成的时间,大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的表演,有明显特点:通常为1男1女,或1男2女,后来才发展成需要数名至十数名演员的集体歌舞。表演者出场时一般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演员手拿钱尺(鞭)充做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演员则拿着花扇,充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载歌载舞。采茶戏的舞蹈动作开始是以模拟采茶劳动时的动作为主,后来因为茶乡的经济发展了,茶农希望看到更精彩的内容,采茶戏演员们也就与时俱进,模仿起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少女梳妆、青年男女互诉爱慕之情等。有的地区在采茶戏的表演过程中,会穿插演唱与茶无关的小调,所唱的曲调和数量,视表演的时间和内容而定,一般为2~4首,往往还改编加入一些民间故事。采茶戏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由于采茶戏的前身,是采茶歌和采茶舞,所以时至今日,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还保留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就是台上由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则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这些演唱、帮腔以及锣鼓伴奏,使采茶戏的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更有风格,让观众们倍感回味。可以这样说,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而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对于茶产区的乡民来说,每一个有采茶戏演出的日子都是山村的盛大节日。左邻右舍的大嫂大娘们,往往刚放下晚饭的碗筷,就急匆匆地拿着板凳,拖儿携女地出门了。而采茶戏演出的地点,多在村里的祠堂或村庄的空地上,因为这样能容纳尽可能多的观众。“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却自有他的风致。”这是早年间鲁迅先生的话,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采茶戏的特点:因为它土得掉渣,是田间地头的艺术,所以在旷野处搭台唱戏,才显出那一份铿锵的生命力,才会活灵活现,这也是接地气的另一种诠释。当夜幕终于降临时,锣鼓声开始咚呛咚呛地响起来,于是所有人都知道,戏要开演了。于是刚刚还在舞台下跑来跑去的小孩被大人拉进怀里,抽着烟闲话家常的老汉们,忘记了指间的燃烧。大幕拉开,披红挂绿的演员们伴着鼓点声声走起台步,朱唇间唱的一会是董永和七仙女,一会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一会是陈世美和秦香莲……一出出花好月圆的戏文、一个个惩恶扬善的故事,在这些荒村旷野的舞台上,一直幽幽唱诵,自古至今,从未停息。

  戏曲演的是天上人间的故事,说的却都是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茶区的乡民们往往因戏感慨,叹息自己这一辈子的命运浮沉。可是感慨也好,叹息也罢,一场戏终了,人们还是要回到生活中,面对现实的种种。茶农们因为世代以茶为生,而对采茶戏有浓厚的兴趣与感情;然后又因为热爱这质朴的采茶戏,更离不开生长于斯、奋斗于斯的茶乡,于是这茶和戏、这人与人生,便在浸透汗水的清茗中融为一体,成为那青青山岚中永不落幕的风景!文/心杭

责编: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