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的后起之秀——红茶

  台湾茶的后起之秀——红茶
  1903年,日本政府看到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有它一定的地位,在桃园的草油坡(现在的杨梅镇埔心)建设机械制茶试验所,并设“茶树栽培试验场”,同时,在苗栗三叉河设置分场,从事试验研究,并试制红茶。三井合名会社所制作的红茶为了与印度之立扑顿红茶(Lippton)匹敌,釆取它的谐音,取名为“日东红茶。,品质极佳,传得好评,广销各地。
  1905年,另有台湾茶业株式会社成立,借用草湳坡制茶试验所,买下苗栗三叉河的茶园,专门制造红茶。
  1918年,日本台湾茶业株式会社与台湾拓殖制茶株式会社合并,在桃园大溪等地开拓茶园,扩展制造红茶。
  1926年,日本政府为求品质较优的品种,引进了印度阿萨姆茶种,试种于台中鱼池地方,颇获功效,并设立。鱼池红茶试验所”,积极发展红茶,鱼池也因此成为台湾阿萨姆红茶的生产中心。随后,又有东邦红茶公司郭少三从缅甸带进同类的阿萨姆茶种,种植于埔里。
  1930年,印度、锡兰、爪哇及苏门答腊等红茶生产国家,因感当当时红茶价格低落,互相协定限制红茶输出,在这种情况下,正好是台湾红茶扩展外销的机会。
  1934年,台湾红茶的输出达到329.6万多公斤。
  1937年的最高峰,达到580万多公斤。台湾红茶继乌龙茶、包种茶而兴起,形成了台湾茶叶外销市场竞销的第三种主要茶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海运中断,各项货物无法输出,台湾茶业出路受阻,外销数量一落千丈,更山于日本因发动战争,急需兵员、粮食,为应付不断扩充的兵源,台湾同胞被征调参加军队工作,劳动力转移,以致许多茶园乏人耕作,任其荒芜。更有茶园废置改种粮食,以应缺粮燃眉之急。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后,茶园面积仅存34000公顷,实际生产茶叶的面积只有23000公顷,粗制茶的生产量约140万公斤,输出的数量仅寥寥28000公斤,台湾茶叶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这是台湾茶业最悲惨的时期。
  为复兴台湾茶业,主管农林机关,首先将所有日本人公私营茶业会社一并接收,成立台湾省管的。台湾茶业公司”,随后并入台湾农林公司之下的茶业分公司,积极着手重建茶园,整修制茶工厂。由于台湾茶业过去在国际市场上所建立的基础,茶业界人士的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国际茶业市场的竞争强敌——印度、锡兰及爪哇等国的茶业遭逢大战的破坏尚未复原,无法有效的提供市场的茶叶需求,因此,台湾茶业复兴颇为迅速。台湾茶业正要蓬勃复兴之际,1947年不幸发生二二八事件。政府又因实施。出口结汇办法”。
  1948年台币改换新台币,由原有台币四万元换新台币一元,这些突如其米的事件,使得台湾茶业元气大伤,台茶的经营再度陷入苦境。在台湾茶业的困境时期,茶商为觅寻出路,减少亏损,部份不肖者竟以渗混低劣品质的茶叶做为减低成本的办法,这种不道德的不智之举,对于台湾茶业过去所建立的声誉大受影响,台湾茶业正有机会蓬勃发展的时候,在国际市场的声誉下落,失去竞争的能力,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1954年,茶园面积增加到46000多公顷,粗制茶生产量达到1300万多公斤,而输出茶叶竟将前年所滞积的部份存量一并出清,达到1480余万公斤,开创台湾茶空前的输出量记录。为了积极开展台湾茶业的市场,主管部门不断的致力于三项工作:
  一、奖励措施:开办外销茶叶贷款。保留出口实绩,实施结汇证办法。改订汇率,简化出口手续,取消出口底价等。
  二、辅导原则:改进制茶方法,聘请专家现场指导。举办制茶比赛,改良茶叶的制造。
  三、加强宣传广告:积极参加国际博览会,提供茶的成品或资料参加陈列,扩大宣传。派遣茶业界人士出国考察,访问世界各主要茶叶消费国。
  茶业者也都相继出国考察,访问,接洽,推销,尤其对于非洲绿茶市场及南美、中东新的茶市场开发颇为可观。在1964年台湾茶的输出量达到1490余万公斤。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