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免费伏茶点越开越欢喜

  每年的6月份,郑崇龙便和乡亲们开始为伏茶点而忙碌。从筹款,到煮茶,大家一起一直忙碌到入秋。

  “喝一口吧,解解暑。”温州瓯海区梧田街道塘西村农民郑崇龙热情地递过来一只不锈钢口杯。

  下午4时,塘西村咸沾渎北岸茶亭前围满了喝茶、取茶的百姓,这里是一处免费伏茶点。

  伏茶,顾名思义,是夏季三伏天喝的茶。温州的盛夏,遍布城乡的免费伏茶点,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经过世代延续,民间自发组织烧制伏茶,免费供行人解渴,早已成为一种传统。

  在梧田,这样的伏茶点有两家。这个位于温州南郊的古老集镇,盛产瓯柑、杨梅和菱角,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有温州“威尼斯”之称。

  免费伏茶供应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六月初至八月末,配有夏枯草、小青叶等10多味中草药烧成的茶水,成为夏天解渴解暑的最佳饮料。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大大小小分布在温州城乡的伏茶点有300多处。这种温州民间的善举,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杯免费茶,8年义务工

  作为古时温州重要的交通水利枢纽,现在的梧田,人来车往盛景依旧。

  据永嘉县志记载,民国初年这里始称“梧田”。温瑞塘河像一条互通的纽带贯穿其中。这里不仅河道水运四通八达,陆上交通也十分便捷,瓯海大道、温州大道横穿东西,温州火车站、汽车南站联接四面八方。

  梧田,也成为了温州城郊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伏茶点的光顾者,一天下来,络绎不绝。

  算上今年,塘西村咸沾渎北岸茶亭已经摆了8个年头。牵头组织烧茶的郑崇龙告诉记者,包括他在内,另外几个参与者郑金巧、郑永祥、郑长清、郑瑞松都是塘西村的村民。郑崇龙称,免费伏茶的行善之举,是当地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惯。

  正在烧茶的林英女士来自文成,如今一家三口在梧田生活。她的丈夫在外做水电工,自己则在茶亭做义工。当记者问及林女士做义工的原因时,她只是微笑着说:“做好事,为大家。”

  林英女士还告诉记者,茶亭每天从早晨五点开始便供应伏茶,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三伏天里日日如此,从不间断。负责烧茶的人往往从前一天晚上10点起便要做各种准备,以便早上开摊时为早起的居民送上一份清凉。

  拖着垃圾车的环卫工人、开着名车的老板、穿着制服的交警、趿拉拖鞋的打工者……茶亭里的喝茶人形形色色,郑崇龙都热情地招呼着。这里正好位于梧田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上,300多斤的茶桶,每天要送出30多桶伏茶。

  家住附近的李永清大伯一边喝茶一边告诉记者,这茶味道清爽,是用中药熬出来的,他每天都会来喝一点,顺便灌一壶带给家人喝。

  炎炎夏日,如果经过温州梧田,偶然遇见这样一个特别的凉亭,不妨停下脚步,喝一口清热解暑的伏茶。这里的每张大汗淋漓的脸庞,都让人感动。

  七旬老画家,踏访百茶点

  温州的伏茶历史,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很多老温州人告诉记者,当地与南宋状元王十朋有关的民间故事里,就有了逢夏季在路边凉亭施茶的情节。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般来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宜人。但当地的“三伏天”由于气温高又潮湿,闷热异常,抵抗力差的人很容易中暑,尤其是那些在烈日中行走或劳动的人,更易突发中暑。

  于是,就有了路边的“免费伏茶”。

  温州到底有多少伏茶点?有一个温州老人,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70岁的郑家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俗画家。这个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家住温州老城区的皮坊巷里。过去的5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一件让人钦佩的事情――骑着自行车,行程数千里,踏访了117个伏茶点。

  他告诉记者,遍布温州城乡的伏茶点,至少有300个。没有把它们都走完,自己还有点小小的遗憾。

  很多伏茶点在地图上是没有的,郑家清就一遍遍地寻找,以温州市区红日亭伏茶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搜索,望江路、西城路、洪殿等市区老伏茶点搜寻起来相对容易,郊区的伏茶点便有点费劲了。在这几年时间里,郑家清北到永嘉上塘、岩头、枫林,南到瑞安,西到瞿溪、藤桥、泽雅,东到永强、梅头。每到一个伏茶点,他都会给这个地方画一幅画。郑家清说,正是因为伏茶这浓浓温州味的民间慈善之举,激发了他前所未有的创作欲望。

  “应当感谢历史上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慈善家们,是他们独有的心思,把本供家庭饮用的伏茶推向社会,成为温州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郑家清说,看着伏茶点的义工在高温中为大家熬煮伏茶,自己的辛苦也就不足为提了。

  众人拾柴火,凝聚向善力量

  如今的梧田,已经是瓯海的经济重镇,也成为了温州重要的轻工业产业基地,当地的锁具、眼镜、烟具、服装等产业发展迅速。附近的汽车城、建材市场、家具城集聚了大量的人气,梧田的农民,也大多衣食丰足。

  人流匆匆的大街上,免费、无偿、依靠志愿服务维系的伏茶亭,为什么能坚持8年?

  伏茶亭的义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要消耗5到7吨自来水,400到500斤煤球,十几度电。加上草药钱,今年从6月份开始,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花费了3万多元。这笔钱,都是大家你一千,我三千,由少到多捐赠而来。在伏茶供应期间,更是不时有善心人士前来捐款。

  记者注意到,伏茶亭的一面墙壁上贴着红榜,上面记录了各界善心人士的捐款时间、捐款数额以及捐款人姓名。郑崇龙说,许多捐款人不肯留姓名,放下钱就走了。因此红榜上许多人名,有的只能用车牌号码来代替。不仅有人捐钱,就连烧茶的煤、茶桶、炉子、草药,时常会有好心人送过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伏茶点,已经成为梧田善心的集聚。

  “当我说"谢谢"而对方无动于衷时,我感觉这"谢谢"像开水。而那种真挚的忙碌,才是伏茶的味道。”一位网友在感受了温州的伏茶文化后如此感叹。

  从温州市区的红日亭伏茶点到西塘村的伏茶点,温州人将这项慈善传统保留到了现在。也许你难以想象,一个地方会聚集起如此多的人,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只为给陌生人送上一份夏日的清凉。

  这样纯粹的、本色的存在,便是这里最真诚的特质。一杯清香的伏茶,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芥蒂,让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变得单纯简单。这是一个来自温州民间的、真实的举动,是一种在细节处慢慢渗透人们价值观的文化,是一股引导人们恢复对温州向善思考的力量。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