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痷茶

  时至今日,蒸青法制茶已经很少使用了,饼茶、末茶也很少见,用茶釜煎煮茶汤的“煎茶法”也久已失传,感叹之余,却发现“痷茶法”竟然很适合当今茶品,无论绿茶、乌龙茶,或者红茶、花茶、普洱茶,用“痷茶法”冲瀹出来的茶汤色泽淡雅,香气清幽,滋味纯正,这大概是陆羽当年没有想到的吧。

前些年我在终南山里有了自己的一块地方,引水修路之余,凿莲池,建茶亭,垒石灶,筑山门,取名“如荠居”,作为自己饮茶、清修兼招待来山朋友的场所。我因为有工作拖累,不能经常上山,只能在双休日偶尔登临,其余时间则由住山师父帮忙照看,想来颇为惭愧。
  山居饮茶,以煮茶为主,泡茶、煎茶为辅。我们充分利用山中原生态条件,劈柴烧火用石灶,泡茶用瓦缶、瓦罐、茶碗。瓦缶用来贮水,瓦罐用来泡茶,茶碗用来饮茶。
  瓦罐、瓦缶都是山民遗留下来的旧物,质地虽粗,却很有些“味道”,简朴古拙中透露着儒雅的气息。茶碗则是我特意订制的“粗碗”,大小合适,颜色淡雅,用来饮茶很好。瓦缶贮水,一般要停放两小时后方可用,这时候水性很“柔”,很适宜瀹茶。瀹茶时先要将瓦罐烫过,然后投茶。瀹茶时不用加盖,这样冲瀹出来的茶汤香气、滋味感觉很“通透”。我特意给瓦罐配上麻绳提系,方便出汤。
  我们一般都在茶亭中饮茶。茶亭是“如荠居”前的一架茅草亭,老木搭建,下铺旧木板,上覆干茅草,不求雅观,但能遮风挡雨足矣。翼然伫立于山顶上,眼界很开阔。
  我们以石磨为茶台,另有一盘小石磨,则用来放置茶炉。主客坐定后,备器煎水,水初沸时,冲烫瓦罐、茶碗,接着将茶叶投入瓦罐中,略略摇香后静置片刻,待得水近三沸时,提壶断火,先冲入少量水润茶,接着冲水瀹茶。约两三分钟后,就可以出汤品饮了。
  分茶时用茶勺将茶汤均匀分入茶碗中,约六分满,依次奉茶毕,饮茶。
  瓦罐瀹茶,风味很独特。投茶后茶香已隐约透出,润茶时茶香散逸亭中,瀹茶时茶香萦绕罐口,袭入鼻端。出汤后捧起茶碗轻啜一口,但觉滑爽甘香,叹未曾有。饮茶毕,捧起瓦罐轻嗅,香气清幽纯正,和着山上清风,真使人有乘风归去的感觉呢。
  瓦罐泡茶过去在农村很普通,特别是农忙季节,冲泡一大罐茶汤提到田间地头,供干活人饮用。茶自然是粗茶,碗也是粗碗,但喝起来却别有滋味,而且很解渴。
  唐·陆羽在《茶经·六之饮》篇评论当时的饮茶习俗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陆羽对这种“痷茶法”是很不赞同的,所以他另创“煎茶法”,并将之推广到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中。唐代普遍使用蒸青法制茶,无论饼茶、末茶、散茶,用瓦罐冲瀹滋味可能都不好,而用茶釜煎煮后,茶汤滋味却十分甘美,所以才得到茶圣的提倡和社会的认可。时至今日,蒸青法制茶已经很少使用了,饼茶、末茶也很少见,用茶釜煎煮茶汤的“煎茶法”也久已失传,感叹之余,却发现“痷茶法”竟然很适合当今茶品,无论绿茶、乌龙茶,或者红茶、花茶、普洱茶,用“痷茶法”冲瀹出来的茶汤色泽淡雅,香气清幽,滋味纯正,这大概是陆羽当年没有想到的吧。
  如今大家泡茶都很讲求。茶品讲求,器具讲求,用水讲求,冲饮方法更讲求。山居简易,日用维艰,自然就不能如同山下那般讲求了。所以瓦罐“痷茶法”很适宜山居品饮,也值得向大家推荐。
  且录小诗一章:
  痷茶别有味,瓦罐蕴幽芳。
  午后持三碗,山居滋味长。(作者:南山)

责编: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