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说茶】让古茶树资源的“金字招牌”更铮亮

  古茶树资源有了保护“神”
 
  目前,云南有古茶资源的地方,为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其资源,已相继出台了“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对古茶树概念形成一定的共识。
 
  “古茶树是指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古茶树资源是指古茶树,以及由古茶树和其他物种、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古茶林、野生茶树群落等。”当然“树龄在一百年”的提法没有具体时间起点,是动态的,定义不是非常精准。如再过三四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面积种植的茶园树龄也将有一百年,到时这些算不算古茶树。
 
  所以今后还需修改完善条例。茶树品种较多,按树型分有乔木型茶树和灌木型茶树。在中国西南地区自古就生长着很多乔木型茶树,只是后来人为的影响和自然气候的变化,目前很多地方的野生乔木茶树已消亡,而云南的气候、土壤条件适于乔木型茶树的生长,因此云南成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普洱市有一条完整的以景谷县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为代表的茶树化石(茶树一始祖)——镇沅县千家寨“世界野生茶树王”为代表的野生型古茶树(茶树二始祖)——以景东县大柏村“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茶树三始祖)——澜沧县邦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为代表的过渡型古茶树(茶树四始祖)——景迈山为代表的栽培型古茶树的生物链,而被国际茶叶协会授以“世界茶源”的称号。
  《茶经》留下最早的古茶密码
 
  唐代陆羽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开篇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当时的云南属于大理国,加之那时的大理国与大唐双方交战,陆羽没有到达云南,所以《茶经》里没有云南茶叶方面的只言片语,非常遗憾。但从1250多年前的文献记述,与目前云南茶叶发展及趋势又是如此相似,用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以及在茶叶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唐代以巴蜀为代表的南方就盛产茶叶,估计很多为野生大茶树。自普洱茶热以来,古树茶倍受追捧。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类型,根系发达,可长成参天大树。
 
  在云南民间有“树的主干有多高,主根有多深;树幅有多宽,须根有多长”流传。所以乔木大树茶根深柢固,利于向土壤深部生长,吸收更多矿物质等养分,茶树通过稀疏种植,养分充足,光照均匀,易形成高大乔木树型。
 
  今天我们所说的古树茶,百年前都是稀疏种植的乔木茶,是以吸收土壤深层矿物质为主,这也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品种的古树茶品质更好的原因。当然很多大茶树后来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被台刈,主干虽然被台刈但树根还在。目前人们所说的台地茶,是指开台地种植,密植、矮化、丰产的茶园。台地茶因密植、矮化、求丰产,人工施肥较多,主根较浅,须根发达,是以吸收人工增加的养分为主,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茶区推广;而无性繁殖的茶叶良种,上世纪90年代在普洱、版纳、临沧等地推广,多为台地茶。
 
  至于有“专家”说无性繁殖茶树没有主根,寿命短,品质不好,我看没有科学依据,过去我也信以为真。但目前从新华国茶公司进行乔木稀疏留养的试验来看,其实无性茶叶的主根也很发达,我用了几年的时间,只是改变留养方式的,放养的部分主根已近二米长,而密植、矮化的主根只有一米多长。这里我举个实例:今年雨量大,很多茶地坍塌,黄龙山的曼歇坝茶厂的台地茶种于1963年,品种是勐库大叶种,坍塌下来的树根有1.5米左右长;而新华国茶公司的茶叶种于2008年,用无性系良种种植,2016年开始留养,树高2米多,树主根很粗壮,经测量有1.8长,目前两个标本样还放在公司。茶树的树龄一千年相当于人的一百岁。茶叶无性繁殖技术的推广只有30多年,未来茶树的寿命有多长?只有我们的子孙才知道。过几年市场上又推出“无性良种乔木茶”也完全可能。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茶叶生长的好次取决于五个要素:土壤成分;自然环境(海拔、光照、降雨等);茶叶品种;种管模式;加工工艺。茶树生长在杂石中(烂石),土石壤间有空隙,积累的各种矿物质成分更丰富,更利于根系生长,茶质就更好,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都抬高了“岩茶”的身价;栎壤也就是我们习惯称的土夹石,土壤透气性好、保水性强,茶树吸收的矿物质成分丰富,茶质好些也就自然;纯黄土的壤土容易板结,透气性不好,茶树根系长得浅,吸收深层土壤的矿物质少,茶叶品质会更次些。所以茶树越大、树龄越久的根系就相对越长;土壤疏松的更有利于根系生长,更多吸收自然物质养分,古茶树不需要人为施肥也能旺盛生长上数百年乃至千年,道理也在于此。
  茶适“阳崖阴林”
 
  “阳崖阴林”我理解的“阳崖”指向阳的坡地;“阴林”应同“荫林”,遮荫的树木。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茶树需要阳光,也喜一定的遮荫度,遮荫度在40——50%为宜。同等条件下,向阳面的茶叶品质会好于背阴面的,有合理遮荫度的品质好于整天太阳暴晒的。
 
  从云南各地的古茶山如普洱市的景迈山、金鼎山古茶、凤凰窝,版纳州的易武、布朗山,临沧市的冰岛、昔归等名茶山即可得到验证。云南解放后种植的茶园模式为高产密植型,连片规模化发展,也就形成把树林清除,以开台地种植的现代茶园模式(即台地茶)。
 
  但近几年来普洱、版纳、临沧等茶叶主产区都在实施生态茶园改造,也就是在原来单纯只有茶树的茶园中重新种植适当的遮荫树,逐渐恢复生态系统,有条件的地方提倡进行稀疏生态留养,说直白些,就是恢复老祖宗的种养模式。
  茶“紫者上,绿者次”
 
  在云南众多的茶叶品种中“紫茶”一直有些纠葛不清。紫茶是茶叶自然进化或人类栽培茶叶的漫长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气候、阳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引发茶叶基因突变而成的变异品种,因茶叶中花青素含量高于其他茶叶,茶叶颜色呈现紫色,人们把这类茶叶统称“紫芽茶”。陆羽的“紫者上”,用现代科学解释为紫芽茶中花青素含量高,花青素被称为“植物软黄金”,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等功效。
 
  紫鹃茶因为花青素含量比传统的紫芽茶高,整棵树都显示紫色,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普洱茶从诞生起“大树茶”就是它的标配普洱茶名字始于1729年雍正皇帝的封赐,但这个茶之前就存在着。民国以前人们种植茶树一般采用“满天星”式,即自然随意的开塘种植,放养成高大的茶树。
 
  所以目前普洱茶界推崇古树茶,是长期市场形成的,只要普洱茶还存在于市场,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共知不会轻易改变。无论是在北京故宫里幸存的“万寿龙团”贡茶,还是印级茶、号级茶、88青、001、奥运国茶等,都离不开古树茶(大树茶)的身影。都在讲古树茶更好喝,但为什么古树茶比台地茶和小树茶好喝?综合上述,古树茶好喝是因为其树根扎的深,更多吸收了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所以我认为如果树茶留养方法不得当,即便茶树树龄过了百年也不一定好喝;如果留养方法得当,即便茶树树龄只有几十年也会好喝。古树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这些财富,同时我们又留给后人什么?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