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说茶】品鉴中生代普洱茶的“一二三四五法”

  
  这里所谓的中生代普洱茶指的是生茶。2008年5月我在提出“中生代”这个概念的时候认为生产时间由2003年上溯至1986年,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也接受了2004年生产的茶进入这个范畴之中。前段时间有人提出“中期茶”的概念,我更倾向于把2010年至2005年的茶称为“中期茶”,以与“中生代”有所区别。为什么?一来是普洱茶大普及前后,二来大厂改制前后,这里面的不同作为专业的普洱茶商和超级发烧友、爱好者可以反复玩味一下。
 
  我一向认为自己文章的读者应该是专业的普洱茶商、普洱茶的超级发烧友和爱好者,如果你确认自己对普洱茶有浓厚兴趣、对普洱茶的发展肩负责任的话不妨读一读,但如果你仍然对柑普茶、小青柑什么的有兴趣的话,就不要在我这些文章上浪费时间了。
  一、要坚持一个投茶量标准。
 
  即:每100CC容量投茶8克。之所以要统一投茶量,打个比方,两个人比高低不能一个在台阶上一个在台阶下,是吧?有人说泡茶是随意随性的事情我就愿意随手抓,那么我要说的是,你根本无需来读我的文章浪费时间。至于为什么是每100CC8克不是7克、6克?简单说一下:2006年某日,何老师来北京,我们师徒两个喝茶。第一天他用100CC小壶出了6克红印,问我感觉,我是第8泡才出体感。第二天何老师又来,出了6.5克,我在第3泡出了感觉。第三天何老师再来,出了7克,我第一泡就出体感了。
 
  人与人、茶与茶都有差别,为保证大多数人在不同茶样时尽快出体感,何老师定出标准:以后凡泡印级号级茶,一律按每100CC7.5克标准投茶。我又加了一条:其他茶按每100CC8克投茶。这条标准我们已经用了10年了。
 
  二、要练好两门功夫。
 
  这个有点难度,而且不容易在短期内完成,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普洱茶商、超级发烧友和爱好者要把练就这两门功夫当成奋斗的目标。
 
  (一)照“剑谱”练剑——判断茶的真假。通过重量、紧压程度、饼型及大小、用纸、包装手法、筒包用料、大票、饼外包装的印刷体、暗记、配方、内飞用纸及字体等等来判断一款茶对方告诉你的信息与真实的实际信息是否相符。“剑谱”是什么?台湾五行图书出的《深邃的七子世界》、《1998年至2003年普洱茶图鉴》等比较有权威的工具书。
 
  (二)练好“气功”——通过盲品判断茶品质的好坏。我们知道一片茶是真茶,但真茶未必就是好茶,所以要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会判断茶的品质好坏。要达到什么程度?通过盲品1-3泡、4-6泡,回答出如下6个问题:
  1、是否普洱茶?2、生茶还是熟茶?3、多少年份?(中生代茶尽量控制在正负1年)4、什么仓储?标准偏干、偏湿多少分?(未来走向及醒茶效果)5、拼配还是纯料?大小树含量?产地大概什么区域?主要优缺点?6、值多少钱?
  三、要用好三个器官。
 
  鼻(闻香识茶)、口腔(苦涩、回甘生津)、躯干(茶气体感)。为什么没有眼睛?自己思考。
 
  四、坚持前4泡每泡浸泡时间达到20秒,此后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基本上第5至10泡分别为:40秒、60秒、90秒、90秒、120秒、120秒)
  五、运用五项指标品鉴法。
 
  1、茶气体感(前三泡)2、厚度冲击力(喉韵与胃的感觉)3、回甘生津速度与持久度(愉悦感的基础)4、转化度与油润感(4-6泡)5、耐泡度(与前述投茶量和浸泡时间结合起来可以判断出基本的用料情况:3泡掉水,有夏茶;4泡掉水为15年以下干仓存放的台地料拼配茶;6泡掉水为30年以下干仓存放的台地料拼配茶;8泡不掉水基本可判断为大树料,10泡以上不掉水为有年份的古树料)。摘选:《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