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6年前的“普洱茶地震”

  经过数年的炒作、涨价后,2007年5月,普洱茶价格急转直下,瞬间跌到谷底。很多茶农、茶商措手不及,赔得血本无归。

  2007年,部分外地茶商依托雄厚资本,制造了一场“普洱茶地震”,从中获利。但普洱茶市场遭到重创,茶价一落千丈。不少茶农、茶商至今仍旧谈虎色变。

  2000年前后,在台湾、广东消费者的带动下,具有悠久历史的普洱茶不仅重新焕发生机,更犹如黑马般杀入中国茶叶市场,短短几年间,普洱茶完成了价格几连翻,成为中国茶体系中为数不多的、以“炒”字形容的行业。

  2003年起,在不断上涨的价格及茶商热钱的冲击下,勐海进入了全民皆茶的时代。“那时候,街上蹬三轮车的都随身带着‘样茶’,见到外地人就问要不要,都知道茶叶赚钱,都想做。”西双版纳茶业协会秘书长陈宏斌说。

  各类茶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5年到2007年,茶厂从原来的254家增至700多家;用于编织制茶工具的竹子、用于建设茶厂的建筑材料,价格也跟着涨。“原来一根竹子5块钱,一下子就涨到10块钱。”茶农成国强记得,2007年4月,他的茶卖到2000元/公斤,达到历史最高峰,而头一年的价格仅700元/公斤。

  然而,这样的“好事”并没有持续多久,2007年5月,普洱茶价格急转直下,瞬间跌到谷底。很多茶农、茶商措手不及,赔得血本无归。许多在建或者还未投产的茶厂被迫停工,至今仍有部分茶厂没缓过来。

  这就是外界所说的“普洱茶泡沫破裂”,而陈宏斌将其定义为“普洱茶地震”。他和许多茶商一样,不喜欢用泡沫、炒作等词汇来形容普洱茶市场。他们认为,普洱茶是一个脆弱的行业,任何“流言蜚语”都是伤害。

  成国强说,今年天干而不旱,雨水来得恰到好处,冰雹灾害影响不大,茶叶量略少而质高,“和2007年很像”。

  2007年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反思它的原因,审视着当前的茶叶市场是否健康,审视茶农、茶商是否成熟,审视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前景。

  茶商金孝明告诉都市时报记者,当年普洱茶市之所以崩盘,直接原因是温州“炒茶团”进行了一次资本狙击,推倒了“大益7542”这块多米诺骨牌。之后,普洱茶市场全盘崩溃。

  依托雄厚的投机资本、足够的人力,“炒茶团”在原产地大规模吸入大益茶厂的“7542”型普洱茶,营造涨价态势,不断抬高“7542”的价格。另一方面,他们在主要终端市场广东不断抛售这款普洱茶。在虚假价格前景面前,“炒茶团”抛售的茶不断被人买进,之后再被高价吸入,再继续抛出。“7542”的价格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高,而作为云南普洱茶市场的标杆,“7542”又间接拉动了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所有人都觉得茶叶太值钱了”。

  “一个星期,1件15公斤的‘7542’从3000元炒到近万元,又过不到1个月,价格炒到一万六。”金孝明说,等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温州“炒茶团”就只抛不买。最后,他们手上的普洱茶全被高价买走了。

  由于市场惯性,“炒茶团”抛售的时候,整个市场还没反应过来,等到反应过来,茶价已开始暴跌,茶市崩盘。原文标题:疯狂的普洱春茶: 以前只能换盐巴 现在能换iPhone5(节选)
来源:都市时报记者 杜弘禹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