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羽《茶经》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鲁鸣皋

  茶的哲学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鲁呜皋陆羽《茶经》问世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部汇技、艺、术为一炉,融儒、佛、道于一体的经典著作,首次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并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进行研究,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陆羽《茶经》荟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和谐的思想贯注于茶饮之中,给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体现出了人们追求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透过陆羽《茶经》的字里行间,分析研究其和谐的思想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精行俭德”的思想,中国传统茶文化,首先的是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每一个人自省、自励,自我完善,塑造高尚人格,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陆羽《茶经》“茶者,一之源开篇就说,南方之嘉木也”,明确指明了茶叶具有俭朴、清淡、谦和、宁静的秉性。所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这是给茶人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这里精行俭德的含意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俭德”“精行”才能实纯正。一方面,要通过现。说明了茶性与人性的相互关系。茶性为俭,人需要精行,就能达到俭德。在茶事活动中,从种茶、制茶、择器、备具到煮茶,都要一丝不苟,按照规程办事。推而广之,做人、做事都要按照伦理道德来规范。修身养性的人,只有通过精心、精细的茶事活动,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清静、恬淡和平衡,才能有利于心灵的纯洁,有助于形成完美的人格。另一方面,“精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俭德”。制茶时的精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俭德意在去奢崇俭,也是一种理想目标。以至于茶具也要以37石、为银则过于侈丽。这样,竹,木、陶等为之,“育华”也就达到“隽永”,精华的茶汤,才能与甘露、醍醐相抗衡。

  只有精行,才能达到俭德。陆羽《茶经》在“七之事”中还提到了陆纳、桓温以茶崇俭的例子,进一步阐发了修身持俭、以俭育德的思想。也是让人们认识茶、利用茶,还必须秉承茶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精行俭德意在让人们树立良好的茶德。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巳确认,并崇尚备至。“精行俭德”,便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之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廉美“德”乃其共性之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廉美”可以达到“和敬”,正是当代茶人对“茶德”内涵的最具代表性的确认。

  在市场经济繁荣,而竞争的激烈的环境下,人们在功利生活中,生活节奏的紧张,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等消极心理,我们如果能从茶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修养,以平和之心面对五颜六色的世界,追求自身的修养,用积极入世之志参与构筑和谐社会行列,我们的社会就可以和谐发展;同时,如果我们在加强自我修养的同时,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得以控制、化解,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关系,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有序。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陆羽《茶经》倡导的人际和谐的思想精华就是“精行俭德”,这种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务远、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令正、守中”的思想,要求。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传统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必须秉承“和”的思想。陆茶的哲学羽《茶经》在四之器中,对煮茶用的器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特别是对于煮茶用的釜,其形状要求“方其耳以令正”,,,若能如此,“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则茶味其淳也”。对于制锅的这种规定,除了实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令正”、“守中”无一不“务远”、的理念,是“和”的思想最完美的表达。

  我们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到,锅耳的方圆、锅缘的厚薄、锅脐的长短,与煮出来的茶味并无直接的关系。陆羽在此特别强调令正、务远、守中,就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追求一种“和”的大原理、大法则。我们知道,陆羽《茶经》是在吸收儒、佛、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写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和”“和”包含“中”指出了与“中”的关系,,“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在茶道中提出“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陆羽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茶文化中表达出了“和”的基本涵义,这里的和,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程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看,“和”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38范。体现在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所以,陆羽《茶经》所体现出的中国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表达出了儒、佛、道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又阐发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是衡量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道德规范上的。即”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只有培养爱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无论“诚信”还是“友爱”,其目的都是和谐,就是追求建立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汲取和利用这些优秀的道德资源,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均五行去百疾”的思想,条件。

  陆羽《茶经》的内在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如同生育自己的父母一样;主张对父母要敬爱,对兄弟要友爱,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道家重“天道”“人法道,。老子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天地万物本身就是和谐的。庄子还说:谓之人乐,谓之“与人和者,与天和者,天乐”认为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都是理想境界。

  陆羽,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融会这种思想,使《茶经》闪耀出和谐思想的光芒。陆羽寻求天人合一,所要达到的是一种极高的生存境界和精神境界,即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有机和谐。

  陆羽《茶经》在四之器中讲了煮茶的风炉,在其上刻“坎”、“离”并标有“坎上巽下离“巽”、三个八卦符号,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易经》的卦象解”考”考竺济法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而且配合和谐,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是依据“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提出来的。

  “阴阳调和”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谐”的思想与方法。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这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最古老、最经典的哲学思想。在陆羽《茶经》中,这种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原理和法则的思想和方法到处可见。例如,陆羽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谐”的自然法则。

  陆羽《茶经》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这种古老而朴素的思想观念,在当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正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等问题。尊重“精行俭德茶的哲学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以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文明道路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陆羽《茶经》关于和谐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值得我们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努力中所应该借鉴的。我们要围绕“和谐”的内涵,大力弘扬和创造和谐的茶文化,探寻和谐的真谛,体验和谐的美感,享受和谐的温馨,创造和谐的新境界,为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作者简介:鲁鸣皋,男,高级会计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法人代表、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联系方式:431700湖北省天门市竟陵陆羽大道西30号电话:13707220128(手机)0728-5233060(住宅)E-mail:580815@163.com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论述茶的功效时写到:味寒,若热“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其中“精行俭德”四字被看作是陆羽的自勉和对茶人的期望,常被茶人引用。“精行俭德”如何解释?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的人”。这似乎过于简单。笔者曾与茶文化大家王旭烽女士谈起,认为这四个字内涵很深,可以召集语言文字与茶文化专家开一个专题研讨会,包括它的精神内涵与语言特色。

责编: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