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种质资源勐海茶树分圃

  云南种质资源勐海茶树分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勐海666201)

  云南茶区广阔,气候独特,是茶树的重要起源中心地带。为了进一步掌握云南的茶树种质资源,根据农业部、国家科委有关文件精神,从1981年开始,我所与中国茶科所联合共同开展了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这次考察历时四年,先后对云南的15个地(州)61个产茶县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征集到材料410份,标本339份,发现野生大茶树189处。按照张宏达对山茶属的分类系统,共发现17个新种,1个新变种。通过这次考察,基本摸清了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情况,1987年“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及新种的发现”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妥善保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省科委的支持下,1983年建立了占地2公顷的茶树种质圃。1987年开展了“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和保存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种质保存工作,1980年该圃被认定为“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通过八五、九五的进一步补征,圃内迄今已保存包括22个种和7种山茶科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资源830份(其中栽培型600份,野生型206份,过渡型2份,野生近缘种2份),是国内最大的大叶茶保存基地。它的建立使一批稀有珍贵的资源得到集中稳妥的保存,同时也为开展茶叶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丰富的资源材料,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1992年“茶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和保存技术研究”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种质圃建立至今茶树生长健壮,实践证明,该项保存技术达到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的要求。

  “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所在地勐海,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栽培型“茶树王”和野生型大理茶“茶树王”所在地。圃址海拔1176米,年平均温度18.1℃,极个别年份出现绝对最低温-5.4℃,无霜期323天,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2%。土壤呈酸性、微酸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天然的茶树资源保存库。

  “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是云南茶树资源的缩影,也是我国最大的大叶茶种质活体保存基地。资源圃自建圃以来,接待了到所检查的领导,国内外茶叶参观团以及在校实习生等,成为宣传茶树种质资源颇具特色的窗口。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本所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品种资源研究的科技队伍。近十几年来,种质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紧紧围绕国家对农作物资源“广泛征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并主持了省基金项目,共获科研成果4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奖3项。除了上述征集保存研究工作外,还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1986—1995年间,我所参加了由中国茶科所主持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鉴定与评价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用于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新方法:明确了茶树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对云南的200份茶树种质从生物学、形态学、制茶学、酶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进行100多个项目的综合鉴定,共筛选出25份优质资源,为生产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材料,如有的优良种质已就地推广万亩以上,有的现已育成高多酚品种。“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2000年间,开展了“茶树优良种质与利用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鉴定和综合评价,筛选出7份优良红茶种质和2份红茶优异种质,同时还发掘了11份特异种质(高多酚、高咖啡碱和低咖啡碱)。这些种质对选育我国优良红茶品种,促进茶树机能性物质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2、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自1999年以来,通过“云南大叶茶优异资源机能性物质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茶树优异资源机能性物质的含量、提取率等,探索了提高红茶茶黄素的工艺流程。目前着重利用杂交手段进行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

  3、茶树品种资源编目

  1980—1982年间,我所参加了《中国茶树品种资源目录》的编撰:1998—2000年间,参加了《中国茶树品种志》的编撰:2000—2001年间,参加了《国家种质资源茶树名录》的编撰。

  云南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茶树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素为世人瞩目。为把我所建成“云南省茶叶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云南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西双版纳茶文化旅游园区”三大目标,实现技术创新,提高我所在云南茶产业乃至全国茶叶科技领域的地位。我们真诚希望与各界人士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创茶业的美好未来。 

责编: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