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故事:洗脑与觉悟——唉,又是普洱茶

  最早接触洗脑这个词儿是在美国,那个时候常听人暗示你们大陆来的人都被洗脑了。我说不可能!从小我政治历史课都是反着听的,咋就被洗脑了。后来我发现,还真是被洗脑了,因为即使你不认同很多观点,但是很多东西潜移默化的植入了你的思维模式,不易察觉,更不易摆脱。
 
  后来回到国内,接触一些佛法和传统文化的大师,我发现,其实美国人也被洗脑了,被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模式洗脑了,这洗的更润物无声,波澜壮阔,让你以为世界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而且形成了输出!这说来就话长了,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我其实想说说普洱茶的事儿。
 
  接触普洱茶时间不算短了,一直面临强大的洗脑攻势,让人时常躲闪不及,心有戚戚。我这刚喝上几泡茶气十足的生普,来了一位老兄直接告诉我,生普性寒不能喝!弄得我真觉得后背冒的是冷汗了。一开始我碰到这样的朋友,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从乾隆爷到红楼梦里的姑凉们,哪个不能喝了?乾隆爷还就好冬天喝!他说,那是熟茶!我说熟茶是建国后出现的好不好。他又说那也是运到北京过程中日晒雨淋发酵了的。我想请诸位想一想,上贡给皇上的贡茶,他一路上日晒雨淋了几个月看都不看,某天忽然才发现,咦?怎么变味了?真好喝。这可能吗?从普洱府的官员到押运的小吏得二到啥程度了。
 
  后来我翻出一大堆史料证明,普洱茶是性温的,是驱寒的。但是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告诉我爷爷做茶孙子卖。我说我去过那么多茶山,也查过那么多资料,还真没见过一家这样的例子,最后大家往往不欢而散。后来我想,还是我有问题,洗脑这件事儿是有历史成因的,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洗过,这不是什么是与非的问题,不应该争论,我更应该做的事儿是把这个观念形成的过程梳理出来,给大家参考,让大家自己去判断就好了。这个详细的会在书中介绍,微信篇幅有限,正好说点闲话。
 
  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受背后商业运作的引导,在现代社会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背后就是钻石行业进军中国的全盘计划。谁说结婚应该送钻石,为什么不是普洱茶?那样二十年、三十年后再喝一泡是什么感觉,我想可能比再看一眼钻石有意思。本来当年犹太人打开中国市场的预算很高的,毕竟一个东方国家,要改变几千年的风俗,建立一个市场,怎么也得几年时间吧?没想到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老百姓是那么淳朴,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优越感,预算没用上一少半,这事儿就成了。这说明什么?不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对我们的文化有点自卑,为什么台湾人(当然是极少数台湾人,我也认识淳朴的台湾农民)可以用伪文化横扫大陆,对有钱人全面洗脑?因为你不懂,你想用钱买文化,那就给你文化,俺们台湾那嘎达都是根正苗红的传统文化!我怎么不信?你们儒学可以有很多教授,可有马一浮,梁漱溟这样的大师吗?人间佛教搞得红火,能替代得了虚云老和尚的修行证悟吗?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
 
  说得有点慷慨激昂了,先喝口茶缓口气儿。不过我也反对用阴谋论去猜测别人,即使有利益驱动,能形成一种风气,必然有其社会环境和内在原因,这就是佛教的缘起观,这么观察能增加人的智慧,要不然就光争论斗气了,本来也没有对错,都是自己人,争论个啥呢?从社会的需求来说,在一个信息爆炸,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有岁月感的东西来慰藉心灵,这是存茶的一个客观的外在需求。我当然认同普洱茶存储的价值,不过之前很多存茶的观念是为了配合销售香港和广东老仓的,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所以我常对茗寿堂的朋友说,存茶从现在开始正好,因为这几年才真正总结出一点经得起检验的存储知识,才值得我们去投入来系统性的收藏新茶。
 
  如果从内在原因来讲,普洱茶性寒说和台地茶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很多所谓性寒的体验,一方面是台地茶茶质单薄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和农残反应有关。有的人可能说这又玄了。我建议大家看看崔永元拍的考察美国转基因食品的纪录片,网上很容易搜到。当然这个片子也不能说十分严谨,不过我很关注其中一个情节:很多美国妈妈,孩子生了病,医院查了半天整不明白,吃了一个月有机食品,立马好了,于是这些有切身经验的妈妈才会组织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情况。农业部的人可能说谎,科学家可能说谎,但我相信这些母亲。当然台地茶和转基因的问题不完全一样,不过根本上说是一个范畴,在大的利益集团面前,老百姓永远是案板上的鱼肉,很难了解真相。我们争论了半天的性寒,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像那些美国妈妈,如果只是在医学上研究半天,很可能搞不出任何名堂,只有找到问题的源头,才会发现一切迎刃而解。至少从我个人的体验上来看,古树绝对是性温的,即使是新茶;而台地则不是。
作者:茗寿堂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