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普洱茶文化影响,在担任原思茅地委书记时,又致力于茶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中国最先举办“普洱茶节”的“普洱茶国际学术交流会”,是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始作俑者”;晚年又把全部精力用于云南普洱茶文化的推广与交流,是云南普洱忠实的守望者。请问,您如何看待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您本人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贡献?
 
  李会长:我不能算始作俑者,最多只能算一个爱茶之人,或者说,我的基因里有普洱茶的基因,我的脉管中流淌着普洱茶的血液。我的事业,我整个精神生活,都离不开普洱茶。
 
  我的高祖在易武做茶,曾祖也曾抛弃功名做茶,并获“修职佐郎”一职,这是专门督办贡茶的官,祖辈留下了一片贡茶地,并得到布政使吉永巴图表彰,受赐“瑞贡天朝”匾额——当时易武获此匾额的不止一家。
 
  我于1993年就在原思茅地区首次举办“中国普洱茶节”和“普洱茶国际学校交流会”,那是一种职务行为——云南普洱茶产业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崛起,需要这样的活动来推动,我和我的同事们只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的需要,做了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不过,实话实说,在那个时候一个地级行政区搞“国”字头的茶叶节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确实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作为一个地区的一把手,在决策和实施过和中难度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会冒很大的风险。在原思茅举办“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和“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还人一个“古茶树保护研讨会”,我们简称“两会一节”。搞“两会一节”基于以下思考——
 
  原思茅是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又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其面积相当于海南和台湾面积的总和。如果能在这样一个地区把茶产业做大做强,那就能惠及千千万万的茶农,特别是那些世世代代在大山深处种茶、制茶的布朗族、拉祜族、瓦族、哈尼族同胞,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项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繁荣的“人心工程”。
 
  如此浩大的“产业工程”,突破口在哪里?这是我曾经苦苦思考的问题。
 
  我想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的工业文明,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同样,思茅茶产业的发展,应该以正在崛起的普洱茶产业为突破口——普洱茶高潮的到来,迫切需要普洱茶文化的复兴。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地区要打造一个大产业,必须要打造大品牌,而大品牌的打造需要花费巨资。贫困的思茅缺少资金,但又必须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怎么办?用什么作载体?
 
  我们选择了普洱茶文化。历史上,普洱曾经“名重京城”,而今,普洱茶正享誉海内外。高举起这面旗帜,用“两会一节”作载体,就可以巧借文化之力,扩大思茅和云南普洱茶在海内外的影响,发展思茅和云南的茶产业,特别是普洱茶产业。
 
  我感到欣慰,思茅的“两会一节”拉开了普洱茶文化复兴的序幕,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记者:李会长,您认为这几年普洱茶再度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会长:除了我刚才讲到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盛世兴茶的历史发展规律。历史上,唐宋盛世、康乾盛世,都曾带动了云茶产业特别是普洱茶产业的兴盛。这次普洱茶产业的兴旺,是由于改革开放30年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进入盛世,人们对休闲、保健的需求,为普洱茶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二是物质基础。茶叶基地建设是这次普洱茶产业再度兴盛的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大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云南省,当时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钱从哪里来?人住何处去?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云南实际,作出大力发展以烟、糖、茶、胶(橡胶)为代表的商品基地的决策。我们今天看到的牛洛河万亩连片茶园,就是当时思茅地委和政府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在全省率先打造的一个茶叶基地。省里的现场会在这里召开,省里有关发展茶产业的文件在这里出炉。完全可以这样说,牛洛河万亩连片茶园,是云南农村改革开放的史诗。时代诞生了云南众多的现代茶园,现代茶园及云南众多的古茶园,又为普洱茶的兴起准备了物质条件。
 
  记者: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您的故乡,但这里只有手工作坊式的企业,没有龙头企业,茶叶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低,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会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特色”。易武茶产业的“特色”是什么?是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洱茶手工加工工艺。
 
  易武茶最大的魅力,是它的古茶园及传统的手工加工工艺。
 
  易武的古树,一亩年产茶仅30公斤左右,其他地方的现代茶园,年亩产在300公斤左右。易武古镇晒青毛茶年产量不到100吨,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年产千吨的茶厂,就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发展一个地区的茶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贪大求全。如果易武新开辟的茶园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再发展大中型茶业企业,这也是因地制宜。
 
  易武古树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