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年普洱茶市场发展(二)唛号七子饼茶时代

  二、唛号七子饼茶时代

  八十年代初期以前茶叶被列为二类农副产品,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产品统购包销,统一定价,统一调拨,统一出口,计划供应,1978年至1982年,茶叶产量增加渐快,市场货源丰富,开始取消了计划供应,实行内销市场全部敞开,1984年开始,由于取消茶叶统购包销制度,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

  开启了国内茶叶经济市场,随着国内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国内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对茶品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各地区传统茶品重新恢复生产,中国茶叶市场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此时的普洱茶如同许多地方茶品一样,仍旧默默无闻,只是因其价格低廉,茶质饱满,耐存放,在粤港澳台等市场,还有部分国外市场有一定消费群体。

  当时香港作为国内货物转运至外国的最大转运港口,在国内市场未开放前,许多要出口的货物(包括普洱茶)都汇集于此,所以香港的老茶储量是当时各地区之冠,在普洱茶热潮引起之前的蓄势阶段,就是由香港人老茶为基础,台湾人传导至内地,国内茶商引爆。

  香港本土即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其主要消费场所:茶楼,对茶品的消耗在当时是巨大的,普洱茶的品饮氛围与文化深度即是在香港形成,还有普洱茶的特点:越陈越香,即是由香港人发现并提出,影响了台湾、东南亚市场,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普洱茶市场。

  (1)市场蓄力

  香港、澳门等地的茶商在过去的二十世纪里,一直承担着内地茶品转运到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需求份额,也使当地养成浓厚的喝茶氛围。而在近代的运输条件先进的情况下,旧时的人力马力的运输条件已被时代淘汰,而新出现的新生普洱茶品烈性太强等问题困扰着当时的茶商,新生普洱茶太新太烈,需陈放数十年方适合品饮。

  在五十年代左右,香港茶商开始有计划、成批量地将优质茶品放入模拟茶马古道温湿度变化的仓库,以此达到减弱新生普洱茶的烈性,一般入仓存储2年左右,然后接下来的8年时间为自然陈化时间,一般经过10年才放入市场消费,此类优质入仓陈年茶品时间成本与茶品积压成本的双重成本下,可以产生“类品牌式”的溢价增值,所以其价格相对其他茶类较为高,而且量少,不足以应付大众市场,所以最早的普洱茶是小众消费。

  当时香港茶楼亦有收普洱茶供应每日在茶楼内消费的茶客,基本是茶楼里常用的茶品,有时会同菊花一起饮用称菊普。在广东话“普洱”发音同广东话“抱你”相近,人们在茶楼经常同女服务员开玩笑,说要“抱你”。但此类茶品大多品质较差,其仓储一般是茶楼的地下室,或香港北部山区的大仓库,储位好的叫干仓,储位差的叫湿仓。

  八十年代之前,台湾的普洱茶品都是由大陆运往香港,再转运到台湾,这之前普洱茶在台湾的业态并不太,仍属小众消费,而自93年台湾紫砂壶崩盘后,许多壶商转做茶商,并且全力推广普洱茶(为台湾唯一允许大批量进入宝岛内的茶品),让普洱茶品进入台湾人民的生活,也是普洱茶独有的特性:越陈越香。开拓了宝岛市场,与宝岛本土的高山乌龙茶进行抗衡。

  五十年代起,香港茶商已经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普洱茶市场,即茶厂产新茶,茶商购茶入仓库,陈化一定年份(一般十年)才把茶放出市场消费,市场亦认同茶商之仓储,或许有部分茶友会购一点新茶自己存放,但大多茶友都是即购即销,当时市面上基本都是老茶,价格稳定。但美好的物品都是会有魅力让更多人发现,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由台湾出版的普洱茶简介书开始流行,当时普洱茶还没有国家标准,亦是近代普洱茶市场混乱源头之一。

  (2)近年普洱茶市场风云掠影(风云骤起)

  普洱茶有什么魅力让基本人人都喝茶的香港人,和对(已经有了台湾高山茶)喝茶有独特品味的台湾人为之着迷?

  1995年左右,受香港回归影响,一些不利回归的宣传在香港市内传播,市民恐慌性的离港移民,就茶行业来说,现今仍有一些老字号茶铺坚守香港。再说当时手上握有大量陈年普洱茶的香港茶楼掌柜准备歇业移民,仓库清货,还出现以陈年普洱茶作为工资发给员工的情况,香港、内地一些收藏家茶与商家此时接盘,还有来自台湾的茶商与收藏家来港抄底。

  1996年左右,台湾高山茶大举进入内地茶叶市场,台湾高山茶进入内地后十分受欢迎,此热潮一直持续到2002年。大陆茶商在与台湾茶商交往中,发现台湾茶商带来的茶品除了高山茶,还带着一款茶品:陈年普洱。它,源自云南,而大陆茶商却从未发现这一款养在深闺人未知的茶品魅力。

  九十年代末,在台湾茶商看到了国内的市场潜力,同时从1993年开始的思茅市也急于将普洱茶打造成经济支柱,广州的芳村茶叶市场在九十年代末开始建立,芳村的茶商当然也是蠢蠢欲动。内外因素的需求叠加,一场普洱茶大戏就开始了。普洱茶在大陆的兴起到现在表面上的火热,大致开始于1999-2000年。参与炒作的包括台湾,香港茶商,及思茅地区政府,还有广东茶商及日本茶商。

  中国版“郁金香”疯狂

  十七世纪的荷兰,一种美丽迷人又稀有的花卉闯入了这个国度,它是“郁金香”。当时投机商主导的舆论鼓吹之下,人们从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到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热忱,致使拥有或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刚开始,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居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位置。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最终泡沫的破灭令人唏嘘。

  而普洱茶的疯狂,虽然没有“郁金香”疯狂那么狂热,但是也有它的一点影子。

  普洱茶是一个尘封的潘多拉盒子,它本身并不大,知道它的人很少,盒子的里面装着:“越陈越香”。锁住这个盒子的铁锁,和限制这个盒子变大的因素是:

  1.即高质量原料产量不多,当年普洱茶采摘也只是一年一季。

  2.仓储条件:因时代运输条件发展,而模拟的仓储件:即适度入仓需十年,再自然存放。

  这限制着普洱茶市场的发展,但每年的茶叶品质稳定,市场稳步成长。新入市的壁垒高厚,只有真的用心从事茶行业的茶商才能扎根发展,使许多投机者却步,亦使市场良序发展。但热潮的组织者们找到了打开这个盒子的钥匙:纯干仓。而云南普洱(思茅)市从九十年初期开始一直致力将普洱茶打造成经济支柱,大量中低端品质的普洱茶茶叶涌入市场,这个盒子就打开了。

  其实普洱茶从香港人提出“越陈越香”起,存新茶,喝老茶的概念就深入人心,而普洱茶在制作完毕的时候,只是一个“半成品”,还需要时间来陈化,而这个陈化过程就是一个“类品牌式”的溢价,但只限此批茶品。普洱茶到底是最好像香港普洱茶市场一样由专业仓储,亦或是个人储藏,仍无定论,在本文后段会仔细论述个人看法。

  那么就以这个为引爆点吧,2002年底的广州茶博会上,思茅古普洱茶厂的100克宫廷普洱茶拍出了16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自有中国茶叶拍卖历史以来的记录。

  天价普洱茶的出现,加上媒体的关注,开始宣传各种关于普洱茶的特性,例如:从法国研究机构发现的的降血压效果,与日本机构研究发现的减血脂效果等。而后广东、台湾等地的茶商开始大量发订单到云南,开始了普洱茶热潮。

  当时普洱茶由地区区域的茶叶品种,经由媒体的宣传渲染,成为中华大地人人皆知的茶品,突然放大的品饮普洱茶热潮,许多茶店开始出售普洱茶,而更多的新入市茶商的涌现,给普洱茶热潮,点上了大火。但当时而言,网络还没有展现如今的信息传播能力,普洱茶的知识在那时亦只是一个建设阶段,茶品知识传播没有如今那么广泛,大多数的新入市茶商对普洱茶的了解并不比茶友多多少,或许在当时部分茶商连普洱陈香的香到底是什么滋味都不懂,只是趁势走新茶。

  以致普洱老茶市场、普洱新茶市场都出现伴随市场发展而衍生的各类问题。只是普洱茶的特性:越陈越香,让普洱茶出现“类投资品”性质,依然令人趋之若鹜,越加疯狂。新入市茶商提出的“纯干仓”概念,并主张茶友自己存茶,以期获得普洱老茶的“类品牌式”溢价,商家入市门槛降低,茶品储存条件的开放,也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了普洱茶市场的繁荣。

  在此仅举几个例如形容当时疯狂,更多亦不再谈。当时热潮开始,时逢各大国营茶厂改制,优化生产线,但只是淘汰老龄化的员工,但这些员工才是过去时代普洱茶的制造者,他们从茶厂推出来后,其本人或后代,或连同过去的同事一起开茶厂,这也是当时云南数千家茶厂的由来,而刚开始的市场热潮,刚好是锻炼和检验的机会。

  消费市场的强烈需求促使茶商发更多的订单给茶厂,而当时的大多茶厂因市场需求,抢购当地茶叶,致使普洱茶叶原料价格提升,发展到中期,不再实行之前的大区代理制(因当时云南茶厂的市场意识不高,大多在云南省外只委托几个茶商代理销售),而是实行区域分配制,即一个区域只给多少茶品,然后按茶商人数进行分配茶品。

  紧接着的是2005年的“猪圈”事件让普洱茶市场冷静了一下,但最终危机公关解释成功,市场重新恢复动力。茶厂方更是要求必须足够现金到厂才能开始制茶。而一批茶可能还在运输到消费市场的路上,其货主就已经换了几位了,大量的转手,再接盘,最终造就了普洱茶的高价。最后的市场泡沫破灭,望而兴叹。
深圳 清韵茶园 谢度元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