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好茶的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

陈年普洱茶
  玩普多年,深深发觉一片茶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真正转大人(出人头地)。

  第一阶段:出厂阶段

  这个阶段,没有人(包括生产者)知道这片茶的未来命运到底如何,茶质好坏?制程好坏?销售好坏?口感好坏?陈化好坏???通通不知道。所以厂家(包括商家)只能以当时的市场敏感度加上毛料的价格,参考出一个售价,然后大力的吹嘘,用力的说故事,卖多少算多少,端看销售手腕的高低和消费者是否买单。

  第二阶段:收藏家阶段

  理论上,茶厂出产出的茶大部分都流入收藏家的手上。收藏家要买这批茶,当然是看好这批茶的后市(有增殖空间),所以花了本钱买下来它囤着,期待他的茶在他家仓库有一天能够『乌龟爬上枝头变凤凰』(这里用乌龟没有贬意,只是形容囤茶要经过长久的岁月)。

  收藏家有很多种,偏好养的乌龟种类也五花八门。大部分投资型藏家都希望他家的乌龟是忍者龟,能打能跳还能撺地洞,最好一日三市趁早打出一番局面,短期内涨他三五倍...或者至少涨他三五成,当涨幅满足了藏家的价格设定后,便能获利出清,换茶操作。

  挑到忍者龟是所有收藏家的梦想,可惜忍者龟数量不多(只有三只),所以大部分收藏家只能本本份份的囤茶,用时间换取涨幅空间,以三年到五年一翻的速度累积资本。茶品囤在收藏家的阶段很长,我估计大约在10-20年之间,在这段时间,茶品在许多收藏家手上流来流去,每经过一个收藏家,价格就增加一些,少者一两百元,多则伍佰一千元(依囤积的时间长短和市场需求量增减),因此,假设一片常规新茶(中上等茶质)囤着十年~二十年后,中间经过了五到十次的转手(假设两年转手一次),其价格大约在一千元到三千元之间应该是合理的,因为这里包含了许多收藏家的成本,例如交易成本,运输费,仓储费,管理费,时间成本,天灾人祸和虫吃鼠咬的损耗风险....这些增殖都是收藏家应得的。

  第三阶段:品饮/评价阶段

  一片茶,不论在收藏家手上如何的流通,其涨幅绝对有其极限,因为收藏家的本质就是『囤积』。换句话说,如果一片茶始终只在收藏家圈圈中流通,当他涨到一定幅度后,接手的人必定要迟疑----这么高的价,接手后能出脱么?----到了这时候,也就是茶品要推到市场接受终极考验的时候了。这个终极考验的主考官是谁?我认为是市场上少数具有公信力的品饮家和有实力的茶商们。

  什么是具有公信力的品饮家?我认为应该是真正能撇开商业利益,撇开品牌,撇开包装纸和内飞,具有丰富经验的品饮年资,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或者称为意见领袖者。

  什么是具有实力的茶商们?我认为应该是有资本实力,有高端客源实力,有金主实力,有言论影响力,且商誉良好的茶商。

  一片茶经过了漫长的囤积陈化阶段,早晚都要通过『具公信力品饮家』和『具实力茶商们』严格的考验后才见真章(实力原则在这里的作用力很大),如果公推(注)是好茶,那么资金将会大笔涌入(茶商大力加价收购,高端收藏家介入鲸吞,高端散客介入蚕食),造成该茶的价格以数倍和数十倍的速度上涨(资金永远是最硬的实力),这才是真正的涨幅!相对的,如果评价中庸,则只好流入市面当做普品慢慢消耗掉。如果评价不好,在现今各式茶品如此泛滥的状况下,未来也不排除永远在收藏家手上以等比减值的方式被扫入历史的黑洞里面去了。(收藏到一片烂茶是收藏家最大的风险)

  最后我想说的是:普洱茶是一种谜样中的茶,十几年的品饮经验,我从普洱茶中领悟出『十年磨一剑』的大道理>>>在普洱茶世界中你很难预测出谁会在这块地盘上出头天,就好像林书豪在第一场比赛的前一秒钟,任谁也无法预测他的下一秒表现是好是坏,更别说预测他会如此红翻天了。

  同理,一片好茶要出人头天,除了天生的好茶质外,他还要经过十年以上的陈化磨练,有些茶初期表现好,却经不起岁月的折磨,有些茶经得起岁月折磨,却转不出甜美的滋味,有些茶转的出甜美滋味,却进入了错误的仓储形同早夭,有些茶样样都好十足的明日之星,却早早的一入侯(喉)门深似海,永世无缘在人间发光发热....

  PS:以上论述不包含目前最夯的纯料山头茶,纯料山头茶的特色是新鲜好喝,放久了没特色。

  ps:所谓的公推/公评一词是很模糊的社会学概念,,其语意牵涉到公共性的指涉。一提到公评会让人误会其模型具有公投效果的遍及性,其实不然,他的建构基础大部分是经由少数意见领袖的共识为核心,少数影响多数,并形成群众的认同效应。-----个人见解,若有误请多指教!
文/乌鲁木齐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