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普洱,最差的or最好的时代?

  春季收茶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信任,每年的收茶量都在不断增加。我们也得以介入更多的优质品种。
 
  照例要讲讲茶山的事,不仅对茶友做个汇报,也在这个行业留下点印记,多年以后,回头看看,此时彼时,自当会心。
 
  今年产区大的气候偏干,普洱茶春茶季几乎完全无雨,减产已成定局。树林里的、扎根较深的茶地尚好;太阳曝晒的、扎根不深的茶地减产一半也是正常,甚至有的茶地茶芽几乎发不出来。
 
  对茶友来说,干旱是好消息,茶的内质更有保证,口感较往年更加甘甜,汤质也更加浓厚,常年跑茶山的朋友对今年的品质已有基本的共识。
 
  但有趣的是,今年茶山反而不像去年那样热闹,仿佛大家都在等待什么。高端的古树原料仍然在微涨,常年渠道稳定的原料仍然正常采收,但是去年那种一股脑的热情有所冷静,即使这么大减产,少有人借题炒作,大家对原料更加审慎。
  除了发芽偏早,干旱减产这些原因之外,也不乏大环境和周期性的因素。但这些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因为五年十年之后,很多当年的波动起伏都会烟消云散。我们更愿意立足长远,看看这个市场与江湖的未来与机遇。
 
  普洱茶只有三件事:原料、工艺、藏养。
 
  我们要做的也只是三件事:确定这三者的价值所在。
 
  原料
 
  选择什么样的原料?这不是简单试试新茶,走走茶地就能确定的。一个茶山那么多寨子,一个寨子那么多茶地,没点真金白银取样,没个几年时间藏养,想吃透是不可能的。
 
  树林里的茶地与露天的茶地有什么区别?
 
  翻地与不翻地的茶园有什么区别?翻地的时间点又有什么影响?
 
  除草的时间不同有什么区别?
 
  朝向真的会影响口感吗?
 
  厚厚的腐殖土,沙质土,粘性土,土层薄厚,土层下面是什么,这些又会如何影响口感?
  纯天然的有机肥,哪些可以适当使用,哪些必须完全避免?
 
  茶园的伴生植物有何影响?能喝出伴生植物的影响,看似玄虚,却是这两年我们切实的体会。未来如果有一块茶地从头再来,我们甚至可以极大的控制香气与口感的方向。
 
  这些都是市场不会关心的,书本上语焉不详,也不是专家们高谈阔论的话题,但这一切才是核心的竞争力。
 
  同样在布朗山区,能不能找到比老班章口感更有说服力,盲品秒杀而又成本大大降低的原料?都要靠这些核心竞争力来提供答案。
 
  有时候觉得有些荒诞,很多研究在我看来是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比如土壤成分分析,比如名山树种的梳理,但是几乎无人问津;有些毫无意义的研究,今天吹这个原料好,明天吹那个工艺好的研究却大行其道,尤其是当你去实践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无法重复的时候,简直是个玩笑。
 
  还好茶山还有那么多的爱茶人,互相交流经验与心得,尽管很多经验有地域的局限,但只要综合足够多的信息,仍然会少走很多弯路,这些艰难前行的真正爱茶人才是行业的希望。
 
  这是最差的时代还是最好的时代?不好回答,我看好未来,不是因为疯狂逐利的商家,不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的专家,而是因为真的有人在琢磨,在实践,看看好原料究竟是怎么出来的。
 
  同样重要的是,不可逆转的市场需求,大家需要一杯生态,美味,有内涵的茶汤,需要一种缓解强直压力的生活方式。这种需求不会变,只会越来越被认同。
  工艺
 
  在普洱茶“传统工艺”神话坍塌,“神秘配方”烟消云散之后,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普洱茶的工艺。
 
  我常说普洱茶是最古老也是最年青的茶品。古老是因为有千年的茶树,因为是世界茶树源生地。年青是因为工艺。
 
  关于普洱茶,尤其是古树茶十年二十年内转化的研究,最多不过二十年的时间,这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工艺。清朝和民国无论工艺,藏养理念,都和这是两码事,就连建国后红印在香港登上巅峰,其实也和这次大为不同。
 
  如果不能以这样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就会出现误判。被历史的种种传说带入歧途。这是一件几乎全新的事物。无论是绿茶化的理解,还是需要几十年转化的老茶经验,都意味着这个行业进入死局。
 
  优质古树茶的魅力在于,藏养合理情况下,一年初步可饮,三五年已相当适饮,十年内就有惊艳的结果。这要靠什么,一靠工艺,二靠藏养。
 
  什么样的工艺?并不那么简单。
 
  到了有数年做茶经验的茶山,一般茶农都会问你想怎么炒?生一点?熟一点?是现喝?还是存几年喝?
 
  不要小看这最后一个问号,这是经过数年洗练,那些短视套利者逐渐褪去才能问出的问题,这也是这个市场的希望所在。
 
  但是生和熟,还是太粗的划分了。
 
  萎调什么程度?锅温如何?手法如何?书上说闷抖结合?你存下来才知道闷的风险有多大。低温慢炒?你存几年会让你肠子悔青。
 
  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规范?茶山品种不同只是一个小原因,差异是有但可微调;专家信口开河只是另一个小原因,压根不指望他们。真正的原因是,古树普洱中短存期藏养本来就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传统!很多工艺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反馈出结果。
 
  工艺的价值影响有多大,一万的原料,五年过后,是五万的价值,还是五千的价值?十年过后呢?
 
  对普洱茶来说,这是个最差的时代,还是最好的时代?不好说,但是工艺这件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了。能把这件事看透,未来会不可限量;如果看不透,未来一片混沌。
 
  藏养
 
  看懂了工艺里面说的古树普洱的新传统。就会明白,在藏养这个方面,普洱茶只有经验,没有体系和传统。
 
  香港那种往仓库一堆,发霉受潮了翻一翻,那个只是最初级的存放,稍微考虑品质的农产品都不会那么随意,根本谈不到藏养。我成千上万一公斤的原料就这么放?开玩笑吗?几百一瓶的红酒你还弄个酒柜呢。
 
  我们提密封提了好多年,刚开始在微博上还招来好多人批判,(好在现在已经不上微博了),你现在问问真正做古树纯料的,不知道密封的,那基本上和棒槌差不多,懂行的人也不和你争,谁像我们那么傻,不密封更好,你的茶废了我的茶更好卖。
 
  但是,密封只是保证没有大的损失。藏养远非那么简单。密封程度,含水率,都是关键。更为重要的是,不同转化阶段,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这个是藏养的硬科技。
 
  正常温湿下,三五年出效果,那还是有点慢啊,能不能加快,但不失其根本?这是藏养的真价值。
 
  这个只能靠实践。你指望专家?为了推所谓的本地仓,硬说负氧离子利于转化?你自己试试?氧化是普洱茶转化中特别要避免的问题。这个明白了,藏养你才入门。压饼和散茶的差别你才能摸到门道。
 
  名山的名气除了品质因素,偶然因素,炒作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品鉴有多一半是建立在新茶,或者极短存期存茶的基础上的,五年十年之后你再看,排名又是如何?
  有的人说名山价格太高,已无机会。那你是把普洱茶看神了,看死了。我看有大把的机会。但是这件事不是光有小聪明能办得了的。需要真正塌下心来,用几年的时间来实验,才有机会。
 
  你说对普洱茶来说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最差还是最好,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决定权依然在每个人手中,乱局之中自有主线,能不能看清楚,能不能真正去实践,决定了你的未来。
 
  这些天的景洪,经常雾霾弥城,夜市也满是坑人的陷阱,和多年前能让我轻松舒畅的版纳早已大不相同。但我并没有因雾霾而沮丧,因为我看到很多吐槽的人,很多找原因的人,只要大家觉得这是不对劲的,只要人心中有对幸福的向往,总会找到一条路出来,一切是时间的问题。
 
  普洱茶何尝不是如此。
 
  只是,你又在这时代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