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说茶】七子饼为何经久不衰?

  各位看官大家好!今天我们说一说七子饼的事。
 
  这里说的七子饼通常是指普洱散茶紧压成357g的圆饼,用笋壳将7饼包装成一个整体,俗称1提。
 
  很多看官都会问为什么是357g一饼?为什么是7饼为1提?这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回答,各位看官不妨点开手机计算器,算算1提茶的重量,查一查马帮运输时候马匹的载重量,你自然会明白。
 
  那么七子饼的包装形式为何从茶马互市一直沿用至今?可能是人们对传统的缅怀,可能是茶人对茶叶的执着。如果本篇只说这些内容,那鄙人也懒起笔。本篇不否认任何一种关于七子饼存在的观点,只提供一种新观点解释七子饼包装形式经久不衰的原因。以下,正文开始。
  照惯例,本篇也要引用概念,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举个简单例子:鄙人买一款非常中意的茶,我心想超过200元我就不买,所以不停讲价讲价,一直讲到卖家说120元,于是我拿了120元买了这款茶。在这个消费中消费者剩余就是购买意愿200元减去实际支付量120元所剩余的80元。
  但凡有销售常识的看官都知道,零售价格会更高,消费者剩余并没有想象那么高,反而是商家赚得衣钵满盆。那么为什么以七子饼仍然存在?
 
  不必回避,这是在榨取消费者剩余。假设这款茶成本就是120元,当我第一次买茶时我愿意付200元,卖家也愿意卖,第二次呢?可能我只愿意付180。第三次呢?可能我只愿意付150。第四次呢?可能我只愿意付120。后面会低于120,卖家可能不会再卖给我了,那么四饼茶我一共耗费多少钱呢?200+180+150+120=650元,他一共赚了80+60+30+0=170元。这样赚是收益最大化吗?
 
  对于一个卖家来说,他可以像这样来销售,并且每次都赚到最大的收益。但这并不是总收益的最大化。他会怎么办?他会告诉我让价25%,你买一提吧,1050元拿走,每一饼只要150元,只一饼不卖。这时候他赚了多少呢?30x7=210元。这时候七子饼的好处就上来了,要么全部拿走,要么什么也别拿。七子饼便成了榨取消费者剩余的利器。
  可能看到这里大多数看官可能已咬牙切齿,大骂卖茶奸商。也有看官以为我是指引发财之路。但本文旨在于提供一个小思路给各位作参考,况且,这种情况就一定是商家获利吗?
 
  大错!讨论此问题的开始我就没有限制一个条件,信息对称。因为这个条件限制不了,现实中也不可能限制。我第一次买茶的时候我会告诉你我愿意付200元给你吗?我不会,我会告诉你这是我第二次、第三次买这个茶,你不卖还有别家卖。一次交易中,双方都会获利,但谁获利的多一些?这是弹性问题。
 
  七子饼作为普洱茶传统的包装形式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传统文化、历史影响,在市场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作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形式。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推论,七子饼不会被人为主动放弃,只会被新式的包装形式所替代,从而使两种剩余更加均衡。
 
  经济学、商业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们都不知道的地方,生活变化万象,怎能放弃探索?下篇继续。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