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双柏县茶叶生产发展历史悠久,据史料—《双柏县志》记载,早在1942年法裱人姚兴存从景东县引进茶树在白竹山种植成功,并开办了茶厂,即现在的白竹山茶厂的前身。境内有46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生长,现在还生机勃勃,供人们采摘优质茶叶。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双柏县茶叶产业初见成效。白竹山牌“白竹银毫”、“碧螺春”于2002年分别获云南省第二界茶叶交易会名茶评比金奖,获云南省第二界“云茶杯”金奖,被评为云南省名茶。“云雾茶”、“虎山碧绿”于1995年获中国昆明科技成果金奖,被评为云南省优质茶叶。2005年“白竹山”品牌被农业部、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优秀知识品牌,荣登评比红榜。2006年1月白竹山茶厂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信息中心,中国诚信企业商贸联盟评为“全国市场城信商贸联盟AAA级企业”。白竹山牌“白竹银毫”、“碧螺春”两个品牌由于茶叶品质好,产品供不应求。2004年,白竹山茶厂的“白竹山”牌绿茶、木喜郎茶厂的“喜郎”牌绿茶、老虎山茶厂的“虎山碧绿”绿茶等三个品牌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43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2%。目前,小庙河茶厂、白竹山茶厂、白竹山精制茶厂(普洱茶厂)已获《生产许可证》,“白竹山”牌绿茶正在申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等工作。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6个乡(镇)发展茶叶生产,总面积达12222亩,投产面积1039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5%,占全州33944亩投产面积的30.6%。其中:集体茶园5906.5亩,个体茶园6315.5亩,全县有茶农1387户。鄂嘉、法裱两乡镇的茶园面积已超过5000亩,成为全县重点茶叶生产的乡镇,为当地的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全县共产干茶22.82万公斤,占全州的31%;总产值989.67万元,占全州的38.7%;均价达43.37元/公斤,占全州平均单价的124.7%;亩产干茶21.9公斤,占全州平均亩产干茶的100.9%;亩产值952.52元,占全州平均亩产值的126.4%。全年共产名优茶9.93万公斤,产值773.58万元,分别占全县总产量、总产值的43.5%和78.2%,分别占全州总产量、总产值的59.4%和69.5%。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4300亩,产量13.1万公斤,产值681万元,分别占全县总产量、总产值的57.4%和68.8%,分别占全州总产量、总产值的52.8%和60.7%。生产晒青茶8.42万公斤,产值313.91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州的25%和26%。生产普洱茶0.357万公斤,产值30余万元。全县有大小茶厂32个,茶叶初制所17个,茶叶精制厂2个;有茶叶加工厂房面积11550平方米,有各种茶叶加工机械129台(套)。其措施是:

  1、抓管理、促效益,全面提升茶叶品质。

  (1)狠抓茶园中耕管理。据统计,全年中耕一次茶园面积达3260亩,占总面积的26.7%;中耕二次的茶园面积达8946亩,占总面积的73.2%。

  (2)狠抓茶园修剪。全年共修剪茶园10992亩,占总面积的90%,其中:轻修剪茶园10882亩,占总面积的89%;重修剪茶园110亩,占总面积的0.9%,老茶园改造后效果明显,产量、产值成倍增长,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仅小庙河茶叶试验、示范基地实有茶园树面积50亩,改造后第二年就产干茶3.4吨,产值10万余元。

  (3)积极抓好茶园灌水、施肥、病虫草害等防治工作。全年茶园灌水6871亩,占总面积的56.2%,施用各种肥料(尿素、碳氨、复合肥、磷肥、农家肥)585.5吨,施肥面积达11246亩,占总面积的92%,病虫害防治面积7741亩,占总面积的63.3%,化学除草10111亩,占总面积的82.7%。

  (4)积极抓好茶叶采、制、加工等技术指导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要求生产,全面提升茶叶品质。

  2、抓新植茶园发展,逐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

  我县的茶叶生产采取逐年开发、稳步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2006年调运茶籽3.5吨,培育茶苗81.6万株,新植茶园134亩,补植补栽茶园349亩,新增茶农169户,全县茶叶产业稳步发展,茶园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调进茶籽21.9吨,计划育苗500万株,新栽茶园1200亩。

  3、积极引进无性系良种进行良种茶园示范种植。

  2005年白竹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租赁土地,筹措资金,引进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进行良种茶园示范种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69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2.2%,预计明年可以投产,为全县的良种茶园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4、以科技为动力,积极开展茶叶科技培训。

  为进一步抓好全县的茶叶生产,努力提高茶农的种茶质量和管理水平,2007年在白竹山一带举办了茶叶采摘技术、茶园中耕管理、茶园的定型修剪、重修剪等技术的培训,共培训茶农348人(次),发放新型农民教材读本200本。

  5、小庙河茶叶试验、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取得成功。

  一是茶园全面进行低产改造,改造后第二年产干茶3.4吨,产值10万余元;二是投资50万余元,新建厂房1300平方米,购进精制茶叶生产线一条;三是向外调进原料41吨,进行精制茶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

  6、以样板带动、典型引路。

  积极抓好白竹山千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示范样板建设,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生产、管理、加工,2007年生产出全县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的白竹山干茶8500公斤,产值127.5万余元,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7、双柏县白竹山精制茶厂(普洱茶厂)建成投产。

  由双柏县白竹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投资160万余元新建的双柏县白竹山精制茶厂(普洱茶厂)建成投产,目前已生产普洱茶0.357万公斤,产值30万余元,均价达84.00元/公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全县32个茶厂,面积在500亩以上的茶园只有白竹山、雨龙和老虎山茶厂,其余的均在500亩以下,规模较小,没有可持续的扶持政策和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及项目支撑,仅靠农民微量的投入,茶园发展速度缓慢,难于形成“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经营格局。

  2、茶叶品牌杂乱、市场占有率低。全县大小茶厂各自为阵,各打各自的品牌,形不成精品和名牌,目前全县有品牌12个以上,产量在10吨以上的仅仅只是“白竹山”和“老虎山”品牌,其余的均在10吨以下,市场上稍有名气的仅仅是“白竹山”品牌和“老虎山”品牌,且市场占有率比较低。

  3、茶园基础设施差,低产茶园比重大。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全县大部分茶园交通不便,道路、机械、厂房、灌溉条件比较差,缺株断行多,加之农民投入不足,茶园基础设施整体差,产量低,低产茶园比重达49%。全县以鄂嘉为重点近6000多亩的老茶园由于栽植年代久(达30多年),管理粗放、树势减弱、树龄老化、产量、产值大幅度下降,需要进行低产改造。

  4、茶叶技术力量薄弱。全县仅靠县茶桑站5人从事全县6个乡镇的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乡镇没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茶叶科技措施的实施和新技术、新药俱的试验、示范、推广难度较大。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生态茶园建设列入主要经济工作来抓,相关的乡镇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推广机构。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以白竹山、哀老山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连片发展,达到每年新发展不少于2000亩以上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使全县的茶园面积达3万亩以上,亩产干茶50公斤以上,年产干茶150万公斤以上,平均斤价达45.00元,亩产值达2250.00元,总产值达6750万元以上,同时加大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加快良种化进程,使茶叶产业逐步由数量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

  3、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品牌,加强管理,加大茶叶产业的开发力度,积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来扩大种植规模。

  4、实施名牌战略,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5、加大低产茶园技改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和资金,整合农、林、水、扶贫等方面的项目,进一步加大茶园技改力度。

  6、实施科技兴茶,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切实抓好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大《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加工、销售茶叶。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