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道工艺,揭开青花瓷诞生的秘密

  青花,又名釉下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用含氧化钴的钴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初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以其素雅幽静、深沉大方的艺术风格,逐渐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今天,我们就从一只青花小碗的诞生来了解青花瓷器的基本制作过程吧!

  1、揉泥

  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7、分水

  根据画面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做画,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的浓淡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青花瓷所特有的视觉魅力,即源于分水这一道工艺。

  8、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9、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10、写底款、施底釉

  11、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带有釉足的支烧工艺,始见于官窑烧造宫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烧的瓷器器皿足部为满釉,即美观,又光滑而不至于划伤家具的表面,然而由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代陶瓷工业仅用这一工艺烧造贵重的高档瓷器。

  12、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位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采用还原烧,我们烧制的温度达到1330°C,烧制时间为10小时左右。

  13、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

  每一个杯子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十几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每一个杯子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计的技艺,每一个杯子都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一只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