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国极具特色的茶馆文化

  中国的茶馆极具特色,古称茶坊或茶肆,由来甚久。卖茶现象,始于晋。
 
  据《广陵耆老传》载,魏元帝(260—265在位)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茶罐到市场卖茶。至唐,茶肆已出现于城镇中。
 
  宋代饮茶之风极盛,茶肆布满大街小巷,而且花样各异,竟相争奇。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即可看到汴河两岸茶坊林立。
 
  元明之际,操茶肆之业者更多。至清代,茶肆极盛,种类繁多,星罗棋布,以北京西城论,相继出现了大茶馆、书茶馆、戏茶馆、棋茶馆、清茶馆、野茶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茶馆文化。
  大茶馆的特色一是规模大,二是贵族化。
 
  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裕泰茶馆,给观众的印象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但和以恢弘雅致而甲天下的天汇轩大茶馆比较,则相去天渊。
 
  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明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比书茶馆更具娱乐性的是戏茶馆。这种茶馆在清代时称茶园,一度改称戏园或戏馆子,民国时改称戏院。
  北京资格最早的戏茶馆,首推明末开业于前门外的广和茶园,其次便是位于阜成门外桥头西侧的阜成茶园。
 
  该茶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咸丰末年由内廷升平署重修,成为简拔优秀伶人进宫当差预演的场地。具有娱乐与竞赛双重性质的棋茶馆,既是弈林高手会聚的“棋艺沙龙”,又是一般爱好者观摩消遣的场所。
 
  北京著名的棋茶馆,首推西城义溜胡同路南的东和顺,因掌柜姓吉,排行第二,故俗称二吉子棋茶馆。该茶馆陈设典雅,收费较高,非阮囊羞涩者所能涉足。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谓之清茶馆。
 
  民国期间,位于长安街西头的龙海轩,护国寺西口儿的庆盛轩,阜成门内大街的天禄轩,都是生意兴隆的清茶馆。倒退五六十年前,北京城十分空旷,不像现在这样拥挤的几乎透不过气来,所有的清茶馆都非常宽绰,桌凳疏置,空间开阔。
  大家伙你一壶“雨前”,我一壶“大方”,他一壶“毛峰”,闷透了之后才一碗一碗地细品,喝得塌实,喝得自在,喝得痛快,喝得够味,喝得肚子里空膛了,不用人催,自然四散,各奔东西。
 
  清茶馆的茶客,自清晨至黄昏,有如走马灯,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至于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茶腻子”,则终日泡在茶馆里,长时间占着座位,而善良的掌柜从不对其下逐客令,恪守和气生财之道,竟至于此。
 
  开设于郊野的茶馆,叫做野茶馆。野茶馆是古都北京特有的景观。前清时,北京各苑圃属皇家独有,都人游憩均去四郊,野茶馆的茶文化因此而兴盛。
  清末及民国期间,属于西城的著名野茶馆有德胜门外六铺炕野茶馆和三岔口野茶馆。
 
  野茶馆特色是茅屋芦棚,竹篱环绕,土石桌凳,砂包茶壶,粗陶茶碗,茶汤苦酽,价格低廉。周围环境皆垂柳拂地,野花斗艳,蛙蜂齐躁,蝶舞蛰鸣。
 
  野茶馆除卖茶外,亦兼售浊酒小菜和斤饼斤面,并有斗牌、棋会、诗会、酒会、谜语会、俚曲演唱等文娱活动,颇能吸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广大茶客。
责编: 米渣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