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的传承

   茶道,就是藉饮茶而修道。茶道中的饮茶与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饮茶不一样,它包含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套程序和技艺。茶道中的饮茶实质是艺术性的饮茶,是一种饮茶艺术,这种饮茶艺术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之道”。修习茶道的目的在于养生修心,以提道德素养、高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求善、求美、求真,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修道”。因此,可以为茶道下个定义;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饮茶修道,其结果在于悟道、证道、得道。悟道、证道、得道后的境界,表现为饮茶即道。饮茶即道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茶人的终极追求。因此,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

(一)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即饮茶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茶艺,道在此作方式、方法、技艺。

   中国历史上先后形成三类饮茶之道——茶艺,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煎茶茶艺,以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为代表的点茶茶艺,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为代表的泡茶茶艺。煎茶茶艺萌芽于西晋,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至南宋而亡;点茶茶艺萌芽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流行于两宋,至明朝后期而亡;泡茶茶艺萌芽于南宋,形成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近现代一度衰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复兴。

(二)饮茶修道

   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行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生命本体、终极实在等。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

   南朝梁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的记载。陶弘景(456—536),秣陵(今江苏宁县)人,道教着名的理论家、医药家,梁时隐居句容茅山修道,曾撰《真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道书、药书。他从道教修炼的理论角度,提出饮茶能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作为中华茶道的倡导者、开拓者之一,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涤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

   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

   中唐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也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竹间品茶,清心涤滤,言忘而道存。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籍茶而修德。

明代朱权《茶谱》序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欸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籍饮茶而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终而得道。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壶小如胡桃,杯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饮茶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饮茶是养生、修心的津梁,是求道、证道的门径。一言以蔽之,饮茶可资修道。茶道所修之道为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之道。

(三)饮茶即道

   饮茶即道意乃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此道指本源、生命本体、宇宙根本、终极实在等。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在于一切物,“在屎溺”、“在瓦砾”,“无所不在”,“无逃乎物”。禅宗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用修,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不修而修。运水搬柴,着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道就寓于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吃茶即参禅,吃茶即修道,即境求悟。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不须持戒,亦无须坐禅,饮茶、劳作便是修道。赵州从谂禅师有“吃茶去”法语,开“茶禅一味”的先河。赵朴初居士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道就体现在担水、砍柴、饮茶、种地的平常生活之中。

   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大道至简,不修乃修。取火侯汤,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顺乎自然,无心而为,于自然的饮茶活动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法无定法,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要饮则饮,从心所欲,自然无为。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