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应保持多样性更适合消费需求

  一谈到中国茶叶,许多人就批评‘低、小、散’,认为要做大才能做强,中国茶叶做大做强是个误区,“低、小、散”的问题也得一分为二看。做强是对的,中国茶叶应该走“小而强”的道路。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决定了中国农业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即使政府大力引导土地流转,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分散经营的现状,因此,中国茶叶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大而强”,而应该选择家庭庄园式,或者联户茶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茶叶产业都没有规模超大的茶叶企业。印度是超大型是因为当时英国殖民时,就输出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

  中国茶应保持多样性更适合消费需求

  从品种资源角度看,中国各地因为地理气候、历史文化、土壤、品种资源等不同,“小而散”是无可避免的。“小而散”未必是坏事。中国仅名茶就有一千多种,这是宝贵的资源,是一种财富,同一个品种生长在山的阳面和背面,口感都不一样;甚至同一棵茶叶,头采和第二次采摘的茶叶,口感也不一样。就是这种差别,才让人觉得有魅力。要是都一模一样,毫无特色,只剩下泡泡茶、解解渴而已。立顿有立顿的优势,中国茶有中国的优势,为什么不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

  从品牌建设的角度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大而全”,采用大规模、工厂化方式生产,有统一的标准,适合深加工企业;另一种是“小而美”,规模不大,突出个性。“小而美”更适合中国农业、中国茶业发展的本质特性。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许多大型企业在搞个性定制,过去深山乡下旮旯头的茶叶大家不晓得,现在不会了。

  品牌的最大魅力在于个性。宋代时西湖周边有白云、香林、宝云、垂云四种名茶,都跟地域相关,各具特色;明代后西湖龙井脱颖而出,一统江山,其他名茶几近消失;到了民国,西湖有识见的茶农主动向政府申报,又把龙井茶分成狮龙云虎四个字号,个性重新得到弘扬;解放后统购统销,国营公司垄断经营,最后又归并成西湖龙井一个字号;现在再度分开,几个公司占据不同的山头,形成了不同的品牌个性。地域特色是无可替代、最具生命力的,如果简单地统一使用西湖龙井一个标准,大是大了,但多样化没了,个性也没了。

  “小而美”也符合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人们物质消费层面得到满足之后,越来越趋向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而多样化、个性,正是新的消费的基本特征。比如西湖龙井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拼配的,符合大众化需求的,品质上只要达到无公害基本要求即可;但同时必须保留一部分充分彰显个性特色的,采用群体种,加上传统手工炒制方法,做成真正高端的茶叶。

  中国茶叶应该通过整合,走出一条“小而美”的路子。现在许多地方在高山上、岛屿上建设原生态茶园,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果能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生态茶的大品牌,下面设有诸多‘小而美’的子品牌就很好。只有在“强”的基础上做“大”,才能实现中国茶叶真正的“强大”。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