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潮”后有多少茶企可以重来?

  源于去年下半年的“关店潮”波及不少传统行业,如茶叶店、服装店、建材店等都出现成批关闭现象,在关闭的门店数量上茶叶店算是首当其冲的。茶叶店为什么抗风险能力低下?经不起市场动荡的茶叶企业,在门店关闭后还能否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茶叶店在“关店潮”中大量死去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传统行业的传统经营方式,茶叶店在客观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由于准入门槛之低使得茶叶店遍地开花,人们常说的所谓“中国有七万茶企”实际上又不少“茶企”就是茶叶店而已,许多茶叶店的经营者本身是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客观上不具备经营终端销售的能力,这类茶叶店也把经营当做简单的土特产销售,除了依赖老板的社会关系卖茶之外就没有办法让茶叶畅销起来了,这类茶叶店的出现也就注定是昙花一现,在“关店潮”中死去了就难以再回来了。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倒下后就难以起死回生了,像史玉柱那样身负上亿巨债也能回到商场的就属于神话。茶叶店准入门槛低,也没准一些人关闭了门店后还会再开起来,但无论这次在“关店潮”中死去的茶企能不能活过来,茶叶店这种业态还是会在变革中长期存在下去的,因而不管将来的茶叶店是关店茶企卷土重来,还是新的经营者进入茶行业来开茶叶店,要想让茶叶店立于不败之地,就得解决最基本的商业模式设计问题,如果没有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传统茶叶店的生存能力是极其微弱的,现有的传统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短命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茶叶店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如果把茶叶店作为企业的经营项目来做,那就不能是老板的一股热情或一时冲动,在解决茶叶店的商业模式问题之前,必须解决茶企业老板的经营心态问题,茶叶店的模式基本上是茶企老板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这类老板们凭感觉、凭眼睛看到的别人的样板就去开店,开店后的日常经营却束手无策,茶叶店倒闭了也没有几个失败的老板明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不少失败的茶老板都把原因归责于“市场大环境不好”,而很少老板去思考自身的盲目决策和管理无能,这种没有醒悟的失败是很可怕的,因为这类老板如果再回到商场上还将注定失败。
 
  去年笔者的一位作家朋友因为也认识一家茶企的老板,据说那家茶企也曾一度算得上是地方“上规模企业”,也在一家策划公司的捣鼓下号称“XXX茶第一品牌”,有不少直营和加盟的连锁茶叶店,但在去年初就明显业绩大幅下滑,企业进入面临倒闭的边缘,由于笔者的朋友和这家茶企老板关系还比较亲近,笔者的朋友也就关心该茶企的经营状况,并建议该茶企老板带着问题来找笔者咨询一下,没想到这个茶企老板死要面子,硬是把自己摇摇欲坠的企业说得实力雄厚且生意兴隆,直到前个月关闭了该公司的最后一家茶叶店,老板还在人前人后装成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形象,知情人都知道这样的企业倒闭了一定负债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茶老板不少,许多茶老板都迷信于讲故事卖茶、靠关系卖茶,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茶老板也都锻炼成能说会道的店主,只是这样的茶叶店老板形成了固化了思维,在茶叶店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上懒得思考,在他们的眼里经营茶叶店就是种茶、做茶后的第三到程序——卖茶,这也是传统行业难以变革的关键所在。
 
  绝大多数茶企都是小微企业,有不少茶企实际上就是一家茶叶店罢了,在“关店潮”中茶叶店倒闭了就等同于茶叶公司倒闭了。也得益于这样的小微企业,茶老板想回头也不是不可能,只要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观念,能够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能够认真去研究市场,能够真正解决茶叶店的“进店客人少、进店客人交易率低、进店客人交易量小、产品不对路”等问题,茶叶店就算成活了,产品滞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关店潮”的再次来袭也可以轻松应对。中国茶有着庞大的潜在需求市场,无论倒闭茶叶店卷土重来还是新的老板进入茶行业,只要善于研究设计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文/许孙鑫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