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平台与销售产品哪个适合小微茶企?

       近日在福州街头又看到数家原本稍具规模茶企开的茶叶店关闭了,一些茶企在此番“关店潮”中缩减规模,也不乏一些小微茶企关店就等同与关闭了整个企业,这些关店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开茶叶店不容易”。但近年来福建茶叶行业高速发展,茶叶市场也并不都是悲观的现象,其中的发展标志之一就在于茶叶店的蜂拥而起,一些茶企通过开店最终在资本市场圈钱成功,2009年有武夷山星愿茶叶被“中国矿业”估价8亿收购其80%股权,2011年天福茗茶在香港成功上市募得资金12亿港元,2013年坪山名茶又卖出24个亿多的天价被华丰集团收购控股,在关店倒闭与成功上市的两种结局中,让我们去思考茶叶企业该选择打造平台还是销售茶叶?

  有一批上规模的福建茶企明确了打造平台争取登陆资本市场的目标,尽管农业企业这样做的成功概率很低,但成功的暴利是辛苦卖茶几辈子也赚不到的数目,以至于一些茶企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去资本市场冲关,无论自己的企业独立上市还是卖给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只要做到了就等同于坐着数钱了,这样成功喜悦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福建有许许多多的茶企都选择开店,有钱的茶企开店、开豪华茶叶店、开无数连锁店,没钱的茶老板也稀里糊涂地跟风去开茶叶店,这才有了福建街头茶叶店多的奇观。

  众所周知开店一旦作为茶企的销售渠道了,茶企就得为这个茶叶店去生产系列产品,茶企的产品线就这样被拉长,产品系列齐全了茶叶店里才美观,但为了这个茶叶店陈列的需要,茶企就得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生产、包装等,产品太多了企业的产品广告宣传就难以把握重点,产品的销售在没有系统的推广下也处于滞销状态,茶叶店模式很快进入开店——滞销——再开店——关闭的死路上。

  许多小微茶企一开始就很缺乏经营智慧,对为什么要开店?开多少家店?开店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开店卖什么样的茶产品?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欠缺考虑,一些茶企在伪策划的鼓动下盲目乐观,对明摆着无法逃离的关店结局都麻木不仁,因而许多小微茶企自从加入到疯狂开店的阵营那一刻起,就注定其要血本无归的失败告终。

  茶叶店是不是本身就属于短命店?客观上当然不是这样的结论,关键在于开什么样的茶叶店、卖什么样的茶叶产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卖?只是对于许许多多的小微茶企来说,还谈不上考虑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前提的自己是否适合做平台?许多小微茶企实际上根本不具备经营市场终端的条件,而只适合做一些上规模茶企的原料供应商,只是不少茶人都较具鲜明个性,在野茶文化熏陶下缺乏合作精神,错误地走上独立自主的经营歧路,现在开来这样的小微茶企是必须去死的。

  十年福建茶市的变迁都是风风火火的,2003年福建市场鲜有茶叶店在街头出现,到2005年后铁观音茶叶知名店就开始快速涌现,2008年后福建各茶叶产区的茶叶店也在省会福州出现,继而一发不可收拾地有了疯狂的开店潮,到今年还在持续着的关店潮的发生,这个行业的发展变化是极其快速的。在去年开始的“关店潮”持续至今后,茶叶行业进入到一个相对冷静的时期,我们希望茶人能去思考自己适合在这个市场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十年来福建茶叶市场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消费需求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早期的铁观音专卖店也早已开卖其他茶类的产品,近期新开的茶叶店已开始在店招上体现出一种包容,某个茶类的专卖店越来越少,而以广义的“茶叶店”来容纳各种茶叶产品的茶叶店也是今后的趋势,“产供销一条龙”的传统模式已被市场判了死刑,产销分离将是未来茶叶行业的必由之路,小微茶企只要做好一个产品就可以找遍全国的茶叶店做经销商,也就如同武夷山金针梅茶叶的“单品走天下”模式,而茶叶店连锁经营对绝大多数小微茶企而言是难以耕耘的一方贫瘠土壤。对于上规模茶企有资金后盾的,在冲刺资本市场的道路上,从自主打包上市到做好渠道,打造一个可盈利的茶叶销售平台,把这个平台型企业卖给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也是很好的经营思路转变。

 

责编: 斗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