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观︱从行业变革看待茶产业的未来!—张士康理论透析

  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主政河南期间说过:“小茶叶,大民生!”这亳无疑问是有深度见解的!正是在卢书记主政河南期间,茶产业在河南省由信阳市的地方产业上升为河南省级产业规划!藉此,河南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统观全国茶产业,大都类同于河南状况,茶产业或为地方的产业,或为省级的产业,但并没有国家级层面茶产业的规划,一言以蔽之曰:“茶产业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这才是所有问题根源所在。


  茶产业,上游的种植属于第一产业农业;中游加工现在划分为食品类,属于第二产业工业;下游的流通贸易,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茶产业的状况,就是当下中国产业状况的缩影。茶产业的问题,决不是茶产业本身可以从根本上能解决的。这决不是推拖责任,而是实事求是。


  1985年~2015年,短短30年的期间,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的进程,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好处是发展的快,坏处是要面对所有集中涌现的问题,必需通过借鉴、探索,并给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在农业社会,中国人用茶叶、丝绸和瓷器,几乎把全世界的钱都赚了回来。茶产业属财政支柱型经济,至今在历史经济学研究领域都是重中之重。这是属于旧日的荣光。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农业社会,中国的茶产业首先是通过对第一产业中资源的垄断获取高额利润回报。其次是通过对第二产业中技术的垄断保证回报的稳定性。最后是通过对第三产业贸易的控制攫取利益。这个结构从唐以降至清代中期以前,相对稳固。从1850年~1900年,短短50年的期间内,英国人凭借不光彩的商业间谍“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盗取了来自中国的茶种和技术,打破了中国人对茶叶资源和技术的垄断。并将工业革命的成果投入到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与仍处在农业社会的古老中国进行竞争,结局是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的一种大溃败。这本质上是工业文明战胜了农业文明。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觉农、胡浩川就提出了《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但真正落到实处,直到建国之初。吴觉农身兼农业部副部长、中国茶叶公司的首任总经理,并对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的建设居功至伟,被誉为“当代茶圣”,这是陆定一给出的评价。从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教育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茶产业建国后的顶层设计。生逢其时,从规划到落实,都与国家的建设同步进行。在当时,唯有茶叶出口能够给国家换取亟需的外汇,对于促进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1956年~1984年的计划经济时期,茶叶主要是围绕国家的经济建设进行的。1985年之后,藉由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的红利,农业在80年代短暂复苏。进入到90年代后,整个国家已经进入到以发展工业为主,服务业也开始腾飞。个人的理解,农业是属于被战略性放弃的产业,农业所创造的价值自90年代以后与工业、服务业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在产业分工中属于末流。所以资金、人才等资源开始涌向工业、服务业。举一个例子,工业、服务业中都曾诞生荣登财富排行榜的商业巨头,这在农业中是没有的。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茶产业发展和它所处的地位是相衬的,没有惊喜,有得是深深的落寞。


  直到2015年,中国的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又有了反回头开始反哺农业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产业农业中,粮食、蔬菜、水果都比茶叶拥有更高的地位,原理很简单,前者刚需,后者不是。我们的茶产业中只有陈宗懋先生一个院士,看看其他的农业有多少个院士?地位就一目了然。不同的是,茶叶拥有创造更高经济价值的基础。现在的问题不是农业要不要工业化,而是类似于茶叶这样的农业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模式。是美国式的大农场?还是法国葡萄园式的精耕细作?个人的看法是后一种或许更适合国情。就这也需要基础,80年藉由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的红利30年来已经消耗殆尽。新的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也都在试行,但核心问题土地确权一日不解决,茶产业都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永续动力。


  第二产业工业中,现在的划分,正如中茶院的郑国建所解读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所说:茶叶,包括毛茶、成品茶都被列入食品类,属于工业产品。茶叶的加工事实上划入了工业食品加工类的范畴。茶叶的加工,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严重依赖于人工釆制,至今名优茶的采制依然如故。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也由此让中国人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回顾历史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的大宗茶,占据茶叶流通90%以上的市场份额。自1850年开始,中国传统的人工釆制技艺,在效率、成品茶品质的稳定性上,都在与吸纳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后工业化加工的印度红茶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在大宗茶加工领域,藉由工业化成果带来的机械化、自动化的茶叶加工是必由之路。事实上中国茶叶的加工,也正在循着这样的道路前进。另一方面,手工釆制的名优茶,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义得以保护和传承。个人的看法:“技术决定品质,文化主导价值!”正如占法国葡萄酒90%的佐餐酒属于大宗商品,所贡献的利润有限。而仅占法国葡萄酒10%的佳酿葡萄酒,贡献了更大的利润空间。面向未来,低档的大宗茶,主要消耗产能;高档的名优茶,主要贡献利润。而藉由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名优茶釆制技艺,只有输出文化价值观,才有可能让名优茶走出国门。


  第三产业中,茶叶的流通和贸易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明清时期,晋商通过万里茶路,将福建的武夷茶、两湖地区的红茶、黑茶,输出到边疆甚至域外俄罗斯。在与工业化的蒸汽轮船的竞争中,完败而没。运输的变改、通讯的进步,包括现在盛行的互联网+,本质上都是第三产业的竞争。必将主导未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旦观念僵化,就会在马帮与轮船,帆船与蒸汽船,信件与电报,这样的竞争中溃败。现在的发展又到了这样的风口,藉由高速、高铁与航空建设起来的物流快递业,藉由淘宝、天猫等互联网手段提供的货物贸易,必然促使茶行业的嬗变!


  对分属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与茶叶流通贸易作约略的总结,再从经济视角作简要的分析。人才和资金的流通有着天生的趋利性。在农业社会,晋商、徽商等都是占据了主流经济发展的地位,吸纳了大量最为优秀的人才。建国以后,在1956~1984年计划经济时代,茶叶因其特殊的地位,也吸纳了相当量的优秀人才。自1985年~2015年,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序列中,茶产业的经济地位是逐步弱化的,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一个例子就是1995年,茶叶被教育部列入限制发展的黑名单。整个高校体系中,茶学院系奉行只出不进的策略,整个70后教师在高校茶学院系中几乎是断掉的一代。即便是现在,高校中茶学专业学生多有转专业,毕业后改行的更是有人在。相对于其他行业,茶行业受限于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当有限。企业的吐槽:“招不来,留不住!”这只有寄希望于产业的发展才能解决。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设有茶学院系的高校,大多分属于农林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第一、第二产业,对于培养第三产业的学生,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全国总共50所本科、高职院校设有茶学专业,2015年度毕业生首度突破了10000人,但对于整个行业的需求来讲,仍然是杯水车薪。面对茶产业从上、中、下游8000万从业人员,在职教育是更沉重的命题。茶学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人员不够。茶行业几乎没有行业门槛,从业人员数量旁大,但又良莠不齐。这也是茶行业社会培训方兴未艾的缘由所在。


  资本更是有着天生的逐利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资本大量追逐茶叶。在清代的中叶,全世界80%以上的白银都流向了中国,导致了经济学上极为罕见的现象:“钱贵银贱!”白银太多了,还没有铜钱币值高。从1985~2015年,在整个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茶叶经济产值所占国民经济比值非常低,很有可能是自唐以降1000多年以来的最低点。所以茶产业害了相思病一样的追逐资本,而资本市场却象是患了性冷淡,对茶产业敬而远之。直到现在,茶行业也只有天福茗茶在香港主板上市,而八马茶业登上的则是新三板市场。大家在讨论7万家企业赶不上英国1个立顿的时候,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英国的立顿是一个200多年从未停止过经营的企业;而中国的茶企,严格来讲,是最近30年内才成长起来的企业。再往后看西方的社会背景和我们的社会背景,一望便知,两者并无可比性。商业模式的建立,需要有它存在的社会土壤,这一点我们才刚刚起步。从外贸出口来讲,茶叶的出口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量级,这在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并不多见。从外资对待中国茶产业的态度来看,无论是曾经折戟沉沙的联合利华,还是现在雄心勃勃准备进军中国市场的星巴克旗下的品牌。说明资本市场面对茶产业的态度,开始有了两厢情愿的合作意愿,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茶叶,文化主导价值。回顾历史,唐、宋、明、清各个时期,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东渡日本形成日本茶道,传入高丽形成韩国茶礼,远渡英国形成英国下午茶。只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基础,文化才能对外传播。幸运的是,我们再次踏上了这个历史的节点。再有一点,唐、宋、明、清时期的中国人,都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茶文化,引领了时尚潮流。我们当下的时代,还处在重新认识、吸纳传统茶文化成果的时期。茶文化的确源远流长,而茶文化的建设刚刚开始。茶文化的概念并未真正厘定清楚,茶文化的构建也还任重道远。在茶文化研究的领域,日本的学者批评中国的学者“大而无当”;中国的学者批评日本的学者“鼠目寸光”。其实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应该充分吸纳对方的成果为我所有。只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茶文化风尚,以时尚引领潮流,才能走的更远。


  站在当代,更应该具有世界的眼光和格局。这是中华文明的优点,融汇古今中外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并回馈世人。历史上的茶,就是这样走向世界的,这也是现在中国茶再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再次迎来中国茶历史上再次兴盛的时期,我们庆幸自己正在经历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我们拥抱这个世代的到来!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