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是在失掉自信吗?

  未来中国茶馆有没有机会先不忙下结论,但中国茶一定是有机会的!


  新年伊始,“星巴克要把茶馆开到中国”的报道瞬间就占据了微信圈以及各网站、论坛茶叶栏目头条,顿时茶行业内像炸开了锅一样。时值1月中旬,离此报道将过去近半个月,然而余温未退,却又再掀波澜。各行家不吝笔墨,纷纷从不同方面分析星巴克来势及对中国茶将造成巨大影响的文章层出不穷,瞬间有一种恐慌之意正在席卷着行业内。


  然而造成这种恐慌主要来源于,当前的茶产业仍给人一种严重危机感。若这种事情放眼于2011—2014年,或许只是小新闻,小事件。但2015年经济维艰,茶叶遭际在册却又历历在目,让很多人不得不联想到接下来的2016年茶叶发展是呈何种趋势?自己的利益在哪儿?因此,报道一触即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爆了或者说牵引了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在一些人看来,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Teavana茶馆无疑又在给中国传统的茶馆乃至中国茶叶造成一种冲击。“不来或许有些欣喜,来了就不高兴了”,在此疏导下,很多人陷入一种恐慌的心里状态。


  面对于此,这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虽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一部分从事茶叶人员的在思想上的“自守”。

  这或许不是一部分人的思想,可能更多的是中国茶叶发展透露出来的一个现状。不禁要反问,中国茶是在失掉了自己的自信吗?星巴克要来,就让它来,不必大惊小怪,我们相信中国茶仍然有自己的优势,仍可以长足发展。即便中国茶馆将由传统的形式向“非限定性”方向转变发展,那也是趋势的需要,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只局限于过去自我潜意识中的“小社会”的心里形态。


  诚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外进驻中国的企业、品牌、商品多不胜数,但你并没有听说,中国的经济情况比开放之前更差吧,你也没有听说过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而落寞。如果中国茶够自信,够强大,是不会也不怕被其外来的东西或文化“同化”掉的,相反则可以兼容并包,相互学习可取的地方。就像历史上的唐、宋、元、时期面对外来,则是有很大包容性的,这都源于强大的国力及足够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点。同理,若中国茶连让同属于世界几大饮品的咖啡都不能包容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茶没有那个既可“进来”,也可“出去”的自信?


  面对此类分析,有知名媒体,则把Teavana茶馆开到中国的这件事说成是狼、羊的袭来,瞬间令人不寒而栗。这又不得不让人想起了英国历史上有名“圈地运动”,以及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生物链上休戚相关的各种生物。二者是一种“兼容并包”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得狠一点是一场两大饮品之间学习与较量,而不是一场厮杀和掠夺!

  还有甚者把Teavana茶馆援引成“蝴蝶效应”。又在此效应之下又衍生出三种效应来:品牌效应、时尚效应、传导效应。分析透彻得让人心弦紧绷。但再能想象,也并非真的“在南美扇动几下翅膀就能在北美引起巨大风浪来”,也并非在美国帷幄就能决胜于万里之外的中国市场。“尽管它对于中国茶产业来说竞争巨大,甚至带有丝丝敌对的味道在里面,而我们要的是相互发展,不怕你来,就怕你不来。”知名人士说。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不要恐慌,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怎样把它搞死,而是怎样向它学习之后,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并包’掉,让其成为自己下一个发展节点上的利器。”


  星巴克Teavana茶馆开到中国,能把中国茶搞死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反过来,中国茶能把星巴克咖啡搞死吗?不能,至少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的。既然都不可能,那有什么好恐慌的?你若恐慌,只能说你不够自信,中国茶产业恐慌,那说明我们对中国茶叶的发展及中国茶文化还不够自信!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