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写就的脱贫传奇

  在乡镇工作20年,从原来的昌宁县达丙镇合并到现在的田园镇。其实,从毕业工作到如今,整整20年,我就一直是在县城周围的乡村里跑着。20年来的发展变化,回想起来是这般的惊人。尤其是对达仁这个贫困村的巨大变化发展,更是感慨万千。

  1995年9月,刚刚毕业到原达丙镇报到工作不久,我就和挂村的镇人大主席第一次来到了达仁村,发展种烤烟。我们清早出发,背着水、干粮和雨伞,沿着蜿蜒坎坷的山间小道,整整跋涉了6个小时,才走到达仁村。那时的公路弯曲狭窄、坑坑洼洼。山路上,很少见到车子。走遍22个村民小组,没有一寸水泥路,没有一间平顶楼房,没有一家有机动车,就是拖拉机,全村也不过三四辆。我们烤烟工作队20多人,整整两年多时间里,都是走到谁家天黑就在谁家睡,走到谁家恰好就搭一顿伙食,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群众,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准确的说,那时达仁800多户人家,除了少数有在外工作的人家以外,都是非常困难的。但家家待客都很热情。两年时间里,吃百家饭,睡百家屋,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群众的贫苦。很多人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就只有不多的粮食和几头猪牛。因为山区田少,很多人家都还缺粮。全村年均纯收入仅为580多元。我们工作队听群众说得最多的打算,也就是能到外面找个卖工的地方,因为大家对在贫瘠的山里脱贫致富看不到半点前途。那时,我认识了石竹林的于永安、甲山的兰子光、后箐的徐红昌、自家寨的字元华、烂坝寨的刘学强,个个都是朴实精干的年轻人,人人都胸怀脱贫致富的理想。但在贫瘠的山里谋生,他们起早贪黑的劳作奔走,却始终没能脱离贫困。

  那几年,我见惯了达仁的孩子因家庭困难辍学,见惯了贫困带来的凄凉。那时,达仁社区多数人家几月不见肉,多数人家都还打玉米面团做主粮,多数人一年洗不上一次澡,多数人甚至都不会骑单车。大家都想千方百计的脱贫致富,但却一直没能找到好路子。

  1999年以后,达仁社区开始在上级的领导下大规模发展茶叶这个昌宁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受够了贫困的群众全都动员了起来。大家纷纷拿出常耕地、园子地,来种植茶叶。县镇村组每年都层层召开培训会,每年都出台补助政策扶持茶叶新植、改植、低改、台刈、采摘、加工和销售,尤其是2013年以来,更是投入3500多万实施了“茶叶万亩亿元示范村建设”,改良了茶叶品种,提高了种植管理技术,新建和改善了茶园道路,实施了生物防控技术,开展了茶园覆阴树种植,扶持起了温登峰茶厂等几家上规模的加工厂。就这样,一片茶叶在几番春夏秋冬后带富了达仁连绵的群山,使3000多名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县城到达仁的道路全铺成了水泥大道,达仁街子也依托扶贫易地开发项目建起了鳞次栉比的楼房。下寨小组的李国新每年种茶卖茶,外加培育茶苗,年收入突破50万;长岭岗的李接枝、鲁光稳每年茶叶收入达15万多元;烂坝寨的刘学强承包3个茶所,外加抱团直销广通等地,年收超过20万;石竹林的于永安卖茶外加种茶苗,年收超过10万元;小河边的左金发更是利用土地流转经营的好政策,承包了300多亩茶园,年收接近百万元;还有字家寨的字元华、鲁光辉,马鹿山的王绍安,小河边的左文春,后箐的徐杰,石竹林的许国路,每年茶叶收入都在5万以上……十多年时间里,达仁群众实现了种植茶叶10105亩,人均达3.4亩,人均年茶叶收入达5600多元,全社区由一片茶叶,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宽广大道。

  每年,我都会在不同季节骑上摩托进山采访这些老朋友,也一步步见证着他们发展茶叶产业的艰辛历程,分享着他们脱贫致富的幸福和甜蜜。如今,他们中几乎家家都建盖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半数以上都买了面包车、皮卡车、小轿车,收入也都远远高过了我这个曾经让他们羡慕不已的乡镇干部的收入。但大家始终不变的是这份友情和热情。每年,我都会收到他们给我带来的茶叶,用电话给我带来的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左金发被选为了云南省第二十届劳动模范;李接枝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鲁光稳的儿子当上了公务员;于永安一季古树茶就赚了6万元;刘学强新购了数字控制的烘干机……就在昨天,社区总支书记李彩华告诉我,省市县又来调研,要在达仁开展水利改革试点,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要建设喷滴灌茶园,要建设长岭岗水库,要建办CTC红碎茶加工厂……。

  达仁的变化翻天覆地,达仁的明天前景光明。群众们都不会忘记,达仁的脱贫致富离不开这片茶叶;靠的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如一的扶贫攻坚。用我的这些农民老友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各级的关心支持发展茶叶,我们根本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催人奋进,新一轮扶贫攻坚战鼓震天。达仁打造茶叶名优品牌、培植茶园观光旅游的战略正在绘就,土地流转经营、生态喷滴灌茶园建设、茶园家庭农场建设等等正在紧锣密鼓的铺开。明天,达仁必将更加繁荣兴盛,我的这些农民朋友必将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期盼着,等待着,欣喜着……!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