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百年茶膏文化 蒙顿茶膏博物馆于昆明绽放

       
  5·18世界博物馆日,在昆明康乐茶文化城,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蒙顿茶膏博物馆,带着百年茶膏文化史,携着深厚的茶膏文化底蕴,于昆明盛大绽放。自即日起,蒙顿茶膏博物馆将免费向公众开放,开放日不低于240天。

  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悠久的历史使茶膏文化史不断积淀,直到当代蒙顿对茶膏的复活和创新,这其间包含了多少仁人志士对茶膏的不懈追求和探索,茶膏自身又包含了多少的进化和创新,茶膏文化,值得回味。茶膏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从破译清宫普洱茶膏的“压榨制膏”工艺到蒙顿创牌,并研发出四块世界上发酵度提纯度最高的普洱茶膏——蒙顿“普洱茶母”,蒙顿十年,一路走来,不断辉煌。在企业之间全方位竞争的时代,在企业追求盈利和价值的时代,创新和发展固然重要,但对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样重要。蒙顿建立了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今的茶膏历史,展现百年中国茶膏的演变,不仅是为民族更是为世界茶膏做出了贡献。

  蒙顿茶膏博物馆的格局非常独特,它是由序厅、历史厅、原料厅和金瓜墙等部分组成。200余件茶膏藏品在不同的厅柜里各显特色,不断引人入胜。在展示茶膏历史和茶文化内涵上,蒙顿构思奇妙,不仅有图文解释更有蒙顿工作人员的解说,比如宋代的“榨茶”,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但在博物馆除了配有图文形象的阐释,讲到此处的时候工作人员也是语速变慢,解析更加清楚。除了此类直观的传达,亦有茶膏历史和文化潜在的传递和交流。比如灯光的构建,有些茶膏四周一片亮光围绕,似乎在讲述着昔日的光荣岁月,有些茶膏旁边泛着微弱的光晕,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还有些茶膏是灯光点缀,颇具视觉享受。这一切好像是独具天然,却又有着戏剧舞台灯光艺术。

  博物馆在展示茶膏历史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历史人物的加盟。比如唐朝茶圣陆羽,这是一个茶界不得不提的响当当的人物,著有《茶经》一书,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还有乾隆、罗养儒、赵学敏和鲁迅等等。这些人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寒门儒生,亦或是仁人志士,更甚是乡村野夫,在博物馆,他们齐聚一堂,地位平等,从这一刻随着蒙顿茶膏博物馆的成立,他们跨越时空成为茶友,赏茶,品茶。想必当今蒙顿茶膏更会让他们一惊。

  对茶膏工艺,博物馆不仅图文解释了其改进和发展,同时也详细说明了之前茶膏设备的简陋和做工的粗糙,以及此法制茶的弊端。比如大锅熬制茶膏最初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的另一种制作茶膏的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但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从科学角度讲这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这必然会造成茶膏内某种物质的缺失”。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实质上,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工艺对现代人造成了误导。当代,茶膏作为新兴品类,在全球来说都是中国独有的根本性创新,蒙顿茶膏的制作工艺被业内称为“低温萃取、低温干燥”,为蒙顿独创,是目前最先进的茶膏制作工艺。
  2005年,蒙顿创牌,并研发出四块世界上发酵度提纯度最高的普洱茶膏——蒙顿“普洱茶母”,分别以“元、亨、利、贞”命名;而在2006年,蒙顿“元”字号普洱茶母被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该馆唯一的一块茶膏藏品,此块‘普洱茶母’的主题便是‘来自云南,回馈云南’,代表着蒙顿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社会。2011年,“康熙御笔福字茶膏”被北京恭王府博物馆选为馆藏珍品。蒙顿的价值观:“专注”、“创新”、“感恩”。或许正应了蒙顿的价值观——感恩,蒙顿成立了茶膏博物馆,防止传统茶膏文化的流失。当然单单说“感恩”的确牵强附会,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茶膏文化才是蒙顿人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这不仅仅具有教育意义,更是对茶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昆明这座拥有着一百多个博物馆的城市,蒙顿茶膏博物馆是唯一的一个茶膏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其稀有价值,更是体现了其存在价值。

责编: 哥歌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