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致癌事件需第三张化验单

文/沈建华
  近来关于普洱茶里的黄曲霉毒素问题搞得十分热闹,两种意见截然对立。集中在两个关键点上:一是普洱茶里到底有没有黄曲霉毒素;二是即使有点儿,喝了会不会致癌。

  手头有两份“化验单”,都是关于普洱茶样本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数据。一份是广州市疾控中心、中山大学和南方大学等3单位7名学者的学术论文《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发表在《癌变·畸变·突变》杂志2011年第1期;另一份化验单“晒”在全国茶业行业战略联盟主席、昆明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刘益成先生的个人博客上。广州的“化验单”相对具体,样本是在广州某茶叶市场随机抽取,样本数70份;黄曲霉毒素B1(缩写为AFB1)是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的,结果所有70份样品均检出有不同程度AFB1污染,8份样品中AFB1浓度水平超过国家标准5微克/公斤的水平,占11.43%。8份中的3份超出限值1.5倍以上。刘会长博客“晒”出的是:样本数2份,系商家自送样,委托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化验,结果是AFB1﹤1微克/公斤。两份化验单的数据质量和参考价值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对于第一个问题——普洱茶里到底有没有黄曲霉毒素?看来答案是:“有的。”或者说:“还是有点的。”

  对第二个问题,露面回答最多的当属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他说:“喝普洱茶绝对不会致癌。”“一般普洱茶不仅不致癌,而且可以预防癌症。”虽然他在茶界地位甚高,然而其训练背景是为农学,长期以来主要研究领域是植保,特别是茶叶化学农药残留量问题,似与真菌毒素及其致癌性相去甚远。

  对于陈讲的第一点,黄曲霉毒素很早就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第I类化学致癌剂,即各项证据确凿的人类致癌剂,不能期待它进到普洱茶里就会停止致癌了。对于第二点,笔者查阅了著名肿瘤流行病学专家高玉堂的一系列文章,他2011年6月发表在《肿瘤》杂志的《茶多酚抗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文的摘要这样说:茶的“抗癌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茶多酚是茶叶浸出物中含量最高的抗氧化物质。细胞和动物研究均表明,茶多酚能够有效地降低肿瘤发生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遗憾的是,人群研究的结果却与之不符”。另外,茶多酚在绿茶里含量较高,在红茶和黑茶里,发酵过程使茶多酚物质被大量聚合为茶黄素和茶红素了。(中国普洱茶网www.puercn.com

  还有人说:即使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喝少点也没问题。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曾多次评价过黄曲霉毒素,作为化学致癌剂,专家委员会从未推荐过ADI(每日允许摄入量)或PMTDI(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等数值。可通俗理解为“科学上不承认黄曲霉毒素存在一条不会对人体产生威胁的剂量安全线”。那怎么办?这要用到食品安全里一个非常有用的专门名词ALARA(aslowasreasonablyachievable,尽可能低的合理摄入量)。至于如何才是“合理的”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首要前提是“尽可能低”。

  红茶制作工艺是全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普洱茶则是后发酵,如果说普洱茶能保存几十年,成分不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饮用普洱茶有潜在风险,风险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制作过程中有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可能,二是保存不当导致的风险。

  因此,公众需要的是有公信力的信息,或说是第三张化验单——由“无利益冲突”第三方按科学程序采样,并实施科学检测的化验单。

  这方面,香港特区政府的制度性做法可提供某些启示,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定期就有关热点问题发布消息,一般包括有关问题化学物质的环境存在、毒理学性质以及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等,供普通民众参考;还有香港市场主要产品中问题化学物质的面上监测情况(就是“第三张化验单”了);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标准状况;最后是提供给公众的应对建议,分“给业界的建议”和“给巿民的建议”两部分。公众期待这样的公共信息服务,更期待这样一种具有充分公信力的公共信息服务的法制化、常态化,在人们需要时能以程序化形式及时启动,释疑解惑,稳定人心。(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副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