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茶性不可改变?我们的身体或许能够感知

  喝茶也得根据自己的体质,为什么?因为茶性不同,这是大部分人喝茶都懂得的道理。比如体质虚寒的人就不适宜品饮绿茶一类相对较寒的茶。然而,将六大茶类简单分为凉(寒)性、中性和温性的做法是否科学?尤其像普洱茶、白茶这类可以长期存放转化的茶品,在后期的存放过程中其茶性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加上我们本身体质的不同,对于茶品凉或者热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茶太新了,刺激性强,喝完后胃部不舒服,得放一放再喝。尤其普洱茶生茶,在不少茶友看来还是有些寒性的,但是对于老茶好像又是不一样的态度,不仅没了刺激,甚至还认为是冷天用来暖胃的佳品。这是不是意味着普洱生茶经过一定的存放转化之后。其茶性慢慢从寒性转向中性甚至温性了呢?其实我觉得茶性的转变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就好像一个人,年轻时可能桀骜不驯、唯我独大,但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历练、心智的成熟,终将会慢慢变得平和。同样地,那么茶在存储过程中出现茶性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一款茶存放个十年八年,还是没多大变化的话,那就它也就失去了存储的意义。
  再回过头来说茶性的问题,茶性本身应该是由茶品的内含物质所决定的,但是茶品在存储的过程中,其内含物质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茶性自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变化,而存放年份、转化程度不一样的产品,其茶性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所以,各茶类尤其是可存储的茶类的茶性应该说是可变的,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说某类茶是什么茶性,哪些人不能够品饮,像绿茶、青茶这些茶类,本身就图一个“新”,基本上不会存放太久,那么其内涵物质转化的空间是很小的,那么其茶性相对稳定。而普洱茶、白茶就不一样了,而要根据茶品的具体情况加以判断。
  究竟如何判断呢?虽然我们无法看到茶叶内部所含的物质,但是我们的身体有时候比我们想象中聪明,通过品饮后的身体感受,我们是可以对茶品的茶性作一定的判断的。比如普洱熟茶,很多人喝普洱熟茶新茶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词“燥感”,为什么会燥呢?其实就是因为热。随着存放,有了一定年份的普洱熟茶又会呈现出另一个特性:醇和,也就是说茶性没有那么燥热刚烈了。因此,很多这种可存储的茶类,我们都可以自己来进行一定的衡量,一方面对茶品的茶性温和度进行更加客观的判断,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身体的感受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品饮这一茶类,当然,有些身体反应可能会慢一些,但是自己身体反映出来的结果终究比那种笼统的判断说法更加准确一些。
  此外,我认为茶性应该是相对来说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于寒或热的接受度其实是不一样的,那么可能一款茶对于一些人来说显得比较平和,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稍微热了一些。所以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款茶,一些人喝了什么问题没有,一些人一喝就容易上火。如果说我们不能确定各类茶的茶性的话,但是一款茶的茶性应该是稳定的,那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体质问题了,相对于不同的体质,所表现出来的茶性也是有所区别的。基于此,我们更加不应该盲目听从别人说某某茶是寒性或者温性,倒不妨自己试一下,试了才知道对于自己它到底是什么特性。
  茶性指的是茶叶表现出的性味及其特性,那么毫无疑问在不同的阶段它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加上个人感受的不同,感受到的茶性同样有所区别。所以,在茶性的问题上,传统的茶性认知或许并不够准确,在没有权威而准确的茶性判断结果前,如何判断茶性?或许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身体的反馈和判断。
责编: 米渣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