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把小小的壶,总能这么有故事?




  蛋包壶这一造型始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传器是邵大亨蛋包壶。故蛋包壶是由清代嘉庆至道光时宜兴川埠上袁村著名壶艺人邵大亨首创,是清末民初流行的款式之一。
 
  蛋包壶由来
 
  因制壶时用砂泥将壶身拍打成圆形,为了放置平稳,再用手工将壶底一圈捏平,留出底部中间凸出圆形,似农家水煮鸡蛋状,故俗称“蛋包壶”。蛋包壶是普通人家及农户们常用饮茶之壶,由于携带方便,旧时农民出耕将此壶放在田埂边歇息时饮用,又称“田头壶”,是传统式样壶。


  蛋包壶看到的底大多是鼓起,像荷包蛋样,但嘴的样式变化最多,好像还有高、中、矮款式。通常人们把有圈足的称高蛋包壶,把无圈足凹底的称矮蛋包壶。
  清中期阳羡邵友兰制大亨款磨光蛋包提梁壶
  清晚期邵友廷制铜把蛋包提梁壶
 
  蛋包壶的制作完全是由手工打片拼接而成,无论外表多么精细的蛋包壶,打开壶盖都可以看到泥片和口沿对接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反映了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古人当时的做壶工艺和法度。
 
  蛋包壶造型古朴典雅,精致飘逸,无半点浮夸渲染之风,全靠本身的自然美取胜,这种自然美是紫砂壶返璞归真的本源。蛋包壶看似简单普遍,甚至有人认为有点拙,有点俗,实则是拙中藏巧,俗中透雅,制作起来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没有深厚技术功底的一般艺人很难为之。
  ▲邵友廷矮蛋包壶
 
  此壶鼓腹圆润,上下敛收,肩饰迭圈,底呈圈足,大口平盖深凹,口盖唇边圆线,大小相密,盖面钤有『友廷』小印。壶流三弯式,浑厚坚挺,与壶身似一体,线条浑圆柔美,茶垢与包浆甚厚,更添古意。
 
  此壶俗称“旦包壶”,皆因制壶时为了放置平稳,再用手工将壶底一圈捏平,留出底部中间,凸出圆状,似农家水煮鸡蛋状。
  ▲清道光任贞祥制紫砂蛋包壶
 
  壶身圆曲丰满,骨肉匀挺,口、流、盖做工精致,流顺自然,比例适度。三弯流超凡出俗,神采奕奕,原配铜质提梁完好,凹形壶底放置平稳。
 
  颈部下的云肩线与口盖上的子母线,和谐优美。蛋包壶看似简单普通,一般被认为是茶馆日常用器,普品居多。而此壶工艺精湛,气韵拙中藏巧,俗中透雅,在同类壶式中属精良者。盘形盖上『贞祥』楷书阳文椭圆小印,底下并落『任』字印款。
  ▲汪宝根制矮蛋包壶
 
  壶身扁圆,为蛋包形,壶肩有回纹一圈装饰,整器线条流畅,曲折优美,气势敦厚稳重。
 
  壶身一边刻画鸟图案一幅,另一边镌刻『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字体舒展有力,落款为『缶石』。“缶石”为现代刻陶名家任淦庭的号。
  ▲阳羡邵友兰制大亨款磨光蛋包提梁壶
 
  蛋包壶式,紫泥胎质,配以当时暹罗风格的铜质提梁与磨光。壶腹圆鼓丰满,肩饰迭圈,底呈圈足,大口深凹平盖,口盖起唇线。
 
  此壶底钤有篆体『阳羡邵友兰制』圆款,且盖内亦钤『大亨』随形章。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