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脆:哈尼族的五色茶点

麻脆:哈尼族的五色茶点
  文/黄雁
  一到春节,墨江哈尼人的年货街上就会出现一些制作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小东西,它们五颜六色的被棉线穿成串,被小贩或摆或挂的放在案头。初看上去,这些五彩斑斓的小玩意儿好像是过年时节奖赏给孩子们的纸片玩具,但实际上它是当地特有的年货——“麻脆”,一种风味茶点。

  麻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

  明永乐四年,墨江改他郎寨长官司为恭顺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乡政府驻地),隶属元江军民府,大量的汉人移居墨江并安定下来,汉文明才真正逐渐渗入墨江。在这之前哈尼人只过自己的节日,一年间最重要的节日是十月年和六月年。十月年为岁首,六月年则是在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日子里驱赶瘟神,确保人畜平安。

  哈尼人在长期与汉人的生活接触中发现,汉人的谷子比自己结得早,报春的布谷鸟总是先到汉人的田里叫过之后才飞到自己的田里。哈尼人百思不得其解,在来年春天快要临近之际哈尼长老去拜访汉人。汉人说:“要过春节,辞去旧岁,迎来新春。”长老又问怎么过,汉人说:“祈求五谷丰登,要准备粑粑;祈求牲畜满仓,每户得杀年猪。”长老回来了,哈尼人却犯难了。每户杀猪倒不难,难的是做粑粑用的糯米在十月年间用光了。一筹莫展的长老回到家中,翻箱倒柜也找不出十粒糯米,倒找到一些十月年没吃完的干粑粑。干粑粑用火烤就裂开了,干粑粑用锅蒸也裂开了。干粑粑丢进滚烫的油里炸,结果又干又硬的粑粑变得膨松又酥脆,金灿灿的颜色,好像秋收的稻田。长老把炸好的粑粑分给哈尼人,大家惴惴不安的用它祭祀了有生以来的头一次春节。

  第二年,报春的布谷鸟飞到了汉人和哈尼人田地交界的桐子树上叫,汉人和哈尼人的春天一起来了。从此哈尼人也同汉人一样庆祝春节。

  随着岁月的流逝,麻脆渐渐从最初的干粑粑演绎成可以媲美手工艺品的小点心。用糯米为主要原料,然后按一定比例配上甘蔗、红芋、地瓜、红糖和一种叫山豆根的麻脆药,把它们捣烂的汁拌入蒸熟了的糯米饭里染成红色,或是用黄花泡出的水染成黄色,再舂成糍粑,趁它还未干硬前,按人们的喜爱,剪做成绣球、灯笼、金鱼、小狗、小猫、小兔、小猪等各种形状,用线穿成串,然后晾干。待食用时,烧一锅滚烫的油,将麻脆放进锅中炸到金黄膨胀。起锅后可洒食盐,可放白糖,或单吃,口感酥脆,米香馥郁,染色所用的都是植物,即使颜色鲜艳也不需顾忌色素问题。

  把麻脆做成各种形状图案是有讲究的,在形状各异的麻脆中,绣球图案代表吉祥如意,金鱼代表年年有余,其他动物图案则代表了五谷丰登家畜满仓。所以在当地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不贵,银不贵,麻脆最珍贵。”如此珍贵又满载着吉祥寓意的麻脆,自然是哈尼人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传统佳肴。

  如今,这种已有600年历史的哈尼小吃,有的已进入了大城市的超市,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茶点。

责编: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