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衣带渐宽终不悔

  现实中,王旭烽真正开始接触茶,确实也是因为她学的是历史的缘故。
 
  1989年,筹建中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对外招聘工作人员。博物馆,无疑是历史系毕业生最好的去处。那时,王旭烽正好觉得是时候结束多年的记者生涯了。于是,她来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成为了资料室的一员。
 
  在这里,她第一次听到了“茶人”这个词。
 
  “我知道作家、画家、报人……可从来没听说过茶人。”一开始,心气颇高的王旭烽压根没听说过茶人,觉得“做个茶都能称自己为茶人”,实在有些不可理喻。直至她开始接触越来越多茶人,直至茶慢慢向她走来,她才意识到,茶人,是多么神圣的一个身份。
 
  而她,也是在这里,慢慢开始了自己的“茶人”之路。
 
  每日与茶打交道,王旭烽很快从“门外汉”变成了“茶文化专家”。
 
  一次,杭州一个市领导来茶博馆,茶博馆领导在讲茶文化时,每每需要补充,王旭烽便插嘴而上。市领导临走前,对王旭烽说:“你讲得真不错。”王旭烽想,原来这样就进入茶文化了。
 
  凭着扎实的茶文化知识与文学素养,中国历史上首部大型茶文化纪录片,向王旭烽伸来了橄榄枝。
 
  1993年,王旭烽帮着接待了中央电视台的来宾,她本是倒水的服务员,但其间她对茶文化的如数家珍征服了来宾。几个月后,王旭烽收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来信,说要拍一部茶的纪录片,邀请她担任纪录片的撰稿人。于是,《话说茶文化》,一部全面涉及茶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传统、科技教育、商贸文化等诸多内容的大型纪录片问世了。
 
  而王旭烽真正开始以“茶人”为大众所知,始于2000年,她经历10年所著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之一《南方有嘉木》和之二《不夜之候》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茶人三部曲》以一部中国茶文化史和一部浙江及杭州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杭州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小说选取了茶的精神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时期,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一直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共130万字,写了60多个主要人物。而茶文化精神在这里被人格化,贯穿忘忧茶庄四代人始终。
 
  起初动笔写《茶人三部曲》,王旭烽打算花一到两年时间,写个25万字左右。谁知25万字写成了130万字,时间也从1990年写到1999年,花了整整10年。
 
  这10年里,王旭烽写得很平静,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大起大落,每天早上写一点,下午写一点。写完了,一件事情就做完了,心里便有了着落。
 
  作为文学痴迷者,全国作协会员,写作如同茶一样,已经融进了王旭烽的血液,是每日的必备品。很长时间,她给自己规定了每天至少3000字的写作量。这个规定,甚至在她怀有身孕时,也未曾改变。
 
  王旭烽怀孕时,正在创作《茶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茶界著名专家学者们在看了《茶人三部曲》之后,高度认可了小说中随着茶庄各代人命运一起跌宕起伏的茶文化史部分:“史实基本无错。”短短六字评价的背后,是十年不间断的辛苦写作,是对史料核查的出奇严谨。除了繁重的写作、实地考察文献,怀孕7个月的王旭烽还奔波在外采访。她的敬业当时也让家里人颇为担心,都劝她把工作放一放,不要这么操劳。话,王旭烽听进去了,但每日还是照常奔波、写作,“他们都要上班的,没办法管住我啊”。
 
  10年写作,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艰苦。王旭烽却从未感觉到苦,“写作原本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你在写作的时候,哪有时间想,哦,很艰苦啊。有这样的时间,不如拿去写作”。
 
  《茶人三部曲》不仅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也获得了茶界的高度认可。著名茶学专家陈文华评价:“这是迄今为止惟一全面深入反映茶业世家兴衰历史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代表当代茶事小说的最高成就。”
 
  曾经差点擦身而过的历史,成了王旭烽打开茶界大门的钥匙。很多事情,仿佛冥冥之中的注定,如历史,如茶,就以这么波澜不惊的方式,走进了王旭烽的人生,成了她挚爱的文学殿堂里最闪耀的瑰宝。
 
  《瑞草之国》、《玉山古茶场》、《爱茶者说》、《茶者圣——吴觉农传》、《茶语者》……
 
  出书,写茶,以历史的角度。喜欢的东西,竟以如此统一的方式,成就了王旭烽的茶人之路。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