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帮


  云南人是怎么走马帮做生意的?

  “马帮”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即使在今天也会在人们的耳边听到。那么古代的云南人是怎么走马帮做生意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

  通海马家马帮经商故事:从玉溪出去翻过曲陀关,还不到通海县城,有一个村子叫大回村,是一个回民的村落,这个家族的人就是从这个村子里面走出来的,时间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他们家的家长叫马原武,这个老先生活了大概九十五岁,老太太活了九十八岁。他们家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已经五世同堂(演示图片14)。蒋介石给他家题了匾,好多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于右任、张继、朱庆澜等等都给他们家题过匾,更不用说白崇禧、龙云等,所以他们家当时影响非常大。在通海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子里面,他们家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从一个小小的村子里面就走了出来。第二代有弟兄四个,老大叫马同柱,当年就是他赶着马帮走出了一条路,老二马政和后来做了河西县第一任副县长,老三叫马泽如是他们整个家族经营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总指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家的CEO,非常非常的厉害。他只念过初中,腰带里面藏了十八块“袁大头”就来昆明闯天下,后来成为云南的一个巨富。

  马同柱早年靠赶着两三匹骡子到思茅、磨黑这一带驮盐巴、杂货,走元江、磨黑这条线做生意,积累了经验、创立了信誉,后来由长子马子厚在盘溪开了一个酱油铺。马家由此慢慢就发展起来了。马家买了好几百亩良田,马同柱就在通海老家务农。没几年,江川的土匪绑架了马同柱,向他家里要和他体重相等的银子来赎身。马家和劫匪谈判了三个月,终于把他赎回来,但是他的脚被土匪打了一枪,身体几乎垮掉。他的长子叫马子厚在盘溪开酱油铺(演示图片15)。马家从马原武起,长门长支都是17岁结婚,18岁生子,所以他们家可以六世同堂在一起,并且一代属狗一代属龙,一代属狗一代属龙,这样连着六代。马子厚也非常厉害,他当时在盘溪主持酱油铺,有一天,有个人跑来说我看到绑架你爸爸的那个土匪了,在那个茶馆里抽大烟,他跑过去一看果然是,就雇了两个人就把那个人杀了,杀了以后怕那帮土匪来报复,家族就决定把酱油铺卖掉,跑去思茅开铺子。从此他们家的生意就一直往南走,往东南亚发展,一直到了泰国、缅甸这一带。马子厚后来是泰国的云南商会的会长,曾经是现在泰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盘谷银行的大股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退股,要不然马家现在是几十亿美元的身家。

  马家人为什么能够从通海这么一个小村子里面走出去,成为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演示图片16)大家可以看他们老家的一张照片,这是他们家在通海大回村盖的三个大院。在昆明的崇仁街也有他们家一个两栋的洋房。这个房子现在被圣爱医院租下来开医院了,是昆明市的一个保护建筑。这家人从那么一个小村子走出来,然后回村子里盖了三大院子不说,还在昆明盖了那么漂亮的洋房。那这个家族他为什么能够这样走出来,为什么能够成功?我觉得跟茶马古道、跟他们回族的特性有关系。回民为什么经商这么厉害?这是衍生出来的小问题,大家可以探讨一下,这是我研究他们家的时候想到的一点。过去云南人都有回民很善于经商的说法,但是我觉得经商是回民的一种天性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还值得探讨。我认为,中国的穆斯林本来就是从中亚和西亚迁徙过来的,他们的文化根源于游牧文明。游牧文明与丝绸之路相伴贯穿中国整个西北,穆斯林也由此而来。这些早先源于游牧民族的群体或个人,比出自农耕文明的人更善长交换和贸易。为什么?因为游牧民族更需要交换。游牧民族是没办法像农耕民族这样自给自足的。他们光靠自己的出产,光靠自己的物产是不可能很好生存的,他们需要交换。

  农耕文明,像云南的很多山区的小坝子里的少数民族,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真正交换过,一辈子都没有商品这个意识。回民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的根源是这种游牧文明和商业文明,所以他们就善于经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他们来到中国以后,中国又是农耕文明,社会阶层的流动靠什么呢?是靠科举来往上爬,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但是回民从小读的是什么?是阿拉伯文的《可兰经》,他要接受中国这种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的经典、儒家的这些思想,非常困难,接受不了。所以他们要走科举考试的路很难,只好去经商,不能当官就好好经商。汉人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回民只有经商一条路,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因素。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说回族胆子大。我觉得主要是他们没有办法,胆子也是逼出来的,要走主流走不了就只有就走别的路。

  就是通海马家这个家族,从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们家的商号“原信昌”就沿着这条马帮的路线,在昆明、玉溪、元江、墨江、普洱、磨黑、思茅、江城、车里(景洪)、缅甸的景栋、弥赛、泰国的南邦、清迈、曼谷等地设立了分号,一直到广东、香港、成都都有他们家的分号。现在他们家在国外的人还有六十多口。

  明代,明王朝非常保守、封闭的王朝,曾有过一个禁令就是所谓的“汉不入番,番不入汉”。什么意思呢?就是汉人不能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少数民族也不能到汉人的地方来。但是这样的禁令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就几乎没有起作用,人们已经开始在流动。从中甸的老城独克宗一个藏族老人家(阿布家)里收藏的一块雕花板子可以确证,在明代后期崇祯年间的时候,陕西的商人已进到云南中甸来,中甸的商人也开始走出去(演示图片17)。我们看这张照片,照片上就可以看到上边写的陕西交市崇祯七年,就证明陕西的交市在崇祯七年的时候就已经来到现在的香格里拉。

  茶马古道上还有一家著名的商号叫“铸记”,创始人马铸材,就是陕西回民的后裔。马铸材12岁就开始去一个大理鹤庆的商帮里打工,然后慢慢走到西藏,又一直走到印度去,后来就成为在西藏和印度都非常著名的商号。“铸记”发家的时间大概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茶马古道上最大的商帮之一(演示图片18、19、20)。我们给大家看几张照片,这张是他们家的一个老牌匾,后来在拉萨发现了,现在运回来放在他们家的一个博物馆里,他们家的后人现在盖了一个博物馆来纪念他们家的“铸记”。这是马铸材本人,是1962年印度排华的时候才回到昆明定居,安葬在黑龙潭里面,现在又移到金宝山去了。还有张照片是他弟弟当拉萨分号的经理,在拉萨商号的一个门面。在茶马古道上一说铸记的“甲米次仁”,人人都知道,名声非常大。现在茶马古道上很多桥梁、道路都是他们家捐资修建的。他们家的祖辈就是从陕西过来的,第五代到了中甸,后来到藏族家里面去上门入赘,入赘以后就慢慢演变成了藏族。现在他们家的第七、八、九代还生活在滇西北一带,一些人分布在西藏等地。这是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故事,主要是说明这些商人在夹缝中为了生存,千方百计,走出家门,然后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责编: 杨洋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