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石头村庄——塘房

  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头铺,塘基是石头砌,水渠是石头筑,菜园的垄基是石头垒。甚至,烤茶、烧肉的用具都是用石头制作而成。
 
  塘房,一个承载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村庄。滇西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路线有南北两条,塘房村,正是位于南线从普洱到大理这条线上的小村庄。
 
  不久前,我徒步踏上了滇西茶马古道保留得最完整的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到塘房村这一段。塘房距鲁史镇约6公里,沿着弯弯曲曲的古道,跟着猎奇的游人一直向上攀登,刚开始还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可不一会儿我就感觉气喘吁吁,大腿酸痛。此时,一个小伙赶着马,身上扛着百十斤重的小型农用机械,竟然在古道上健步如飞。我与他攀谈古道的历史,小伙告诉我,这段路是茶马古道赫赫有名的“九曲十八弯”,到塘房村还早着哪。随后,他唱着“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的赶马调很快消失在古道的尽头。
 
  到达塘房村,我们的目光被石头房屋赫然点亮,犹如走进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代的世外桃源。
 
  1693年农历八月十四,徐霞客从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城,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道走上了茶马古道,乘竹筏渡过澜沧江,翻越骡马萎坡来到塘房村歇脚。据传,一老者还用石板烤茶热情招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青石板烤茶是塘房村人的一种独特饮茶方式。我们有幸在另一户人家品尝到了青石板烤茶,真可谓“石屋忘言对此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鸟鸣片影斜”。
 
  老人们说,塘房是一个被茶香浸泡的村庄,当年茶马古道最盛的时候,每天来往的人群排队经过。据《滇南新语》记载,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媲美。有了这样的好茶,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靖督土民修建青龙桥于镇南金马明子山脚下的澜沧江上,走过澜沧江过金马翻越黑山门,就到塘房。青龙桥连通的茶马古道上茶事不断,凤庆茶源源不断进入内地、上贡朝廷、远销东南亚,茶叶也成为凤庆人的“绿色银行”。
 
  1927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芜南行时,也是与马帮结伴,经过云南驿、顺宁、塘房、鲁史、保山等地到达缅甸的。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顺宁驿道还一度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大量的军用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由于塘房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直至民国时期始终是中外客商汇聚的繁华村庄。
 
  1938年秋,中国原有的红茶产区在日军侵华过程中沦陷,红茶作为重要战略出口物资货源断绝。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派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到云南开辟新的红茶生产基地。多方考察后,冯绍裘终在凤庆觅得制作上乘红茶的鲜叶,着手试制属于云南的红茶并一举成功,定名为“滇红”。首批“滇红”通过凤庆、塘房、鲁史古道、祥云,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远销伦敦,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价格售出,立即引起世界茶界的轰动。鲁史古道也成为那段日子唯一驮运过红茶的茶马古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无数人的辛勤努力,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品质独特的滇红茶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相媲美,成为世界名茶。
 
  核桃是塘房村的“摇钱树”,塘房村民倚山而居,每户人家房前屋后大都种有核桃树。“八月十五核桃香”。当地村民认为,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核桃仁渐渐饱满,可以放开嘴去品尝。塘房产大麦,当地人用玉米面、大麦芽等熬成糖稀,黏稠状,呈黄黑色。玉米是塘房村的特产,它的甘甜很能讨好塘房高海拔的土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糖稀是对白糖严重匮乏的一种补偿,在塘房却意外与核桃结亲,成为那个年代里特有的风景和味道。
 
  夕阳西下,身边和脚下的石块静静闪烁着岁月的印痕。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明明暗暗的沧桑,是无言的石头历史,更是一种特有的村落文化。塘房以特有的魅力,支撑起了滇西茶马古道一方数百年的历史,这是一条辉煌的道路,这是一部生活的历史书籍,无论什么时候,都永远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用步伐去丈量。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