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病了,病症不轻

  一声喷嚏,茶业也随之感冒。街头的表象,就是上班路上照面的几家茶店被改换门庭了。及至读了谢付亮先生以中国茶产业的诊断与发展为主旨的《指点茶山》,才可下明确结论:中国茶业病症不轻,一时半会怕恢复不了元气。从这一角度而言,这本书不仅切中肯綮,而且来得及时,是献给中国茶业的一份厚礼。
 
  谢君与我相识多年,他身处茶业管理咨询第一线,常年穿梭在茶企、茶场、茶市等场合,以反映业界面临的现实困难,须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为己任。这几年,不仅为贵州茶业、湖南茶业、安吉白茶、贵定云雾贡茶、五峰茶叶等茶叶品牌提供了战略指导,策划了“白茶娶妃”“潘安卖茶”等几个在茶界很有影响的活动,还勤奋有加,笔耕不辍,为茶界奉献了几本茶业经营管理的图书。早些年的《茶翅高飞》《点茶成金》,市场一直反响良好,需求不断,不少茶企因此受益。
 
  《茶翅高飞》以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为主旨,归总了茶企品牌化过程中的误区,指出茶企打造品牌的关键环节,以指导地方政府与茶叶企业抓住要害,迅速崛起。其实用性之强,网络上已有大量恳切之评语,拙笔就不献丑了。
 
  《点茶成金》则针对茶叶销售中的困难,采用“案例+分析”的现场教学方式,模拟茶叶销售的实景现场,将卖茶的整个过程详细分解,指出关键点,指导茶人快速掌握卖茶诀窍,即使文化水准不高的销售人员也看得懂,用得上。
 
  而这本新作《指点茶山》,从中国茶业界、地方政府、茶企三大视角,针对业界现状、区域发展、企业品牌与营销谋略等主题,选取茶农药残留、天价茶、资源浪费、奢华包装、资本运作、销售与品牌建设等典型案例条分缕析,读来颇受裨益。尤其是选取贵州、湖北、信阳、霍山等部分省市县面临的现实问题直抒胸臆,发出“贵州茶叶为什么不贵”“湖北茶叶为什么找不到北”“信阳毛尖要唱五尖道”等呼声,其振聋发聩,足令业界深思的。即使如笔者站在茶界边缘的人也受感染,不由得为此动笔墨了。正好前段时间走访了福建几个产茶大县与茶企,所见所闻,为《指点茶山》的观点与思想做个注脚倒也合适。
 
  在武夷山桐木关,付老板用山泉水为我们冲泡正宗的烟小种。茶香氤氲,但难驱老付脸上的阴霾,再三询问之下,原来是在外地的几家经销店不景气,儿子打电话请他定夺,是打道回府还是再撑一撑?在尤溪拜访茶业管理部门负责人老曾时,他刚刚外出归来,到兄弟县市学习打造品牌的经验,又忙着准备有机茶园建设会议的材料。我也就话语从简,问了两个问题。一是“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老曾快语:“卖茶”。老曾以前就告诉过我,囿于财力,县政府只能把有限的财力扶持几家龙头企业,此外也没有其他什么好办法。二是“县里有多少茶店关门歇业了?”回答是:“据摸底,20%多,接近30%了,接下去还会增加……”一回到福州,茶企卫老板电话就来了,说是2015年距坦洋工夫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正好100周年,准备搞个活动,约我出出点子,还特意叮咛在五四店,不是我们常聚会的市中心的广场店。当时没怎么在意,见了面才知道他的广场店易主了。乍一听还着实有些吃惊,但卫老板透漏,实际上早就亏损了,只是碍于面子,是硬撑着给政府采购看的。他一关门,周边的几家实力更雄厚的品牌店迅疾效仿。原来,彼此心知肚明,只是都不好意思“争第一”。
 
  看来,政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这在茶界也得到验证,政商情结似乎永远解不开似的。几年前坚持走高端路线的阳春白雪型茶企茶叶,果然成了空中楼阁,怎么落地就考验茶人的智慧了。卫老板的反应还算快的了,他茶店里上架的产品明显亲民了,不论是包装还是价位。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对症下药,为了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指点茶山》给出了可行的解决路径。笔者长期沐浴在茶文化醇香之中,目睹了福建茶业种植、制作、营销、品牌等方面不少可圈可点之笔,也就不揣浅陋,择几个代表性的陈述,希望不是添足。
 
  一是同样是在武夷山,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德华、王顺明、刘国英等的产品一直是茶座中吸引眼球的或高谈阔论的话题,消费者感喝他们的茶,想喝他们的茶,以喝他们的茶为荣。似乎是先天的信任机制不断强化了其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值得茶界琢磨。茶产品如何创新,金骏眉是个很成功的案例。随着这几年金骏眉品牌价值直线飙升,元正等几家金骏眉产品备受市场推崇,是否金骏眉总给人以独特的认知与联想?武夷山市还通过传统的民间斗茶赛、茶王赛、拍卖等活动创新茶叶销售手段。每年天心村斗茶赛时都热闹非凡,商家云集。
 
  二是政和一家以制作红茶为主的茶企杨老板市场敏锐嗅觉,早早接地气了,简化包装,降低价格,最近投入白茶生产,在白茶价格持续上涨中收益不菲,最近还扩大规模,忙着向茶园旅游业进军。
 
  三是福鼎白茶这几年有异军突起之感,不论市场推广,还是品牌塑造,高起点,大手笔。例如品品香品牌占领重要的标准资源,包括全国茶叶标准化委员会白茶工作组会议落户福鼎,制定白茶加工技术规范,白茶冲泡品鉴与白茶分级标准,甚至白茶发展规划等。
 
  四是安溪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经营模式,着力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全程调控体系,打造有“身份证的茶”,把茶采摘自哪个山头,施用什么肥料,什么时间采摘加工自作的时间、地点、气候、制作师傅等一一录入条形码,保证铁观音的品质与持续竞争力。
 
  五是台湾茶人不断为福建的茶业发展提供智慧,在茶园施肥、病虫害处理、营销推广方面引领时尚。厦门郑福星创设茶美学营销模式,利用茶美学的展演来推广茶就很有特点。
 
  显然,辩证地看,中国茶业重感冒并不是件坏事。茶没让躁动的社会心态静一静,茶人是有责任的。茶业身体不适时期,茶人有必要先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茶叶品牌的内涵。确实,还有一部分茶人理解的品牌就是找个形象代言人,广告密集轰炸,迅速招商加盟店,在终端夸张、美丽化陈设,再利用文化因素点缀一番,就完成了一个品牌塑造。其实,这种做法大同小异,谁都可以复制或超越,结果是姚黄魏紫,彼此只有知名度,没有品牌差异,最终会为同质化付出很大的代价,最大的成本就是被挤出市场,即使品牌茶企也不例外。
 
  这几年,在茶产业大发展的氛围下,茶文化也从文人雅士美睆的笔端渲染开来,松间竹下、泉边山野、禅院舟船的焙水煮茗主题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元素。而产业有产业的规则和关键词,有产业严谨的演进逻辑,今天茶业管理者的难题,陆羽、宋徽宗是不会给出答案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茶人拿起笔来提炼总结自己的心得,反映茶业新时代的精神。茶叶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创意,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茶经》《茶录》《茶疏》《品茶要录》等精华与智慧滋润了一片片苦涩的叶子,正如以色列人用脑袋滋润贫瘠的土地。茶叶吸附文化的特性使它发生了蝶变,从一片树叶进化为瑞草、嘉木英、佳人。不少茶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去塑造品牌,去卖茶,这些成功的做法,我们茶人有义务好好提炼,以让茶界共赏,毕竟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人可能都注意到了,茶叶一传播到西方,就与我们发生了很大的分野。例一,中国的茶读物多是由文人濡笔,而国外的多是茶企茶商来操觚,特别是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茶书。请看,1819年《茶树的历史》,伦敦茶叶公司出版;1843年茶商何塞在巴黎出版了图文书《茶叶丛书》;1878年萨缪尔等在伦敦出版《茶的神秘与历史》,其背后是霍尼曼茶叶公司;1880年茶商亨利出版了《茶叶通论》;1882年威廷盖姆公司推出《茶叶拼配技术》;1890年芝加哥茶商豪涩推出《茶叶起源、栽培、制造及用途》;1892年《茶叶拼配艺术》问世,作者是一位茶叶零售商。期间,美国推出的茶著述,都是茶商为推销而作。1924年慕尼黑茶商奥托·施莱恩特弗在德国出版《茶叶》;1929年伦敦茶商斯代福卡尔推出《茶与茶叶买卖》等各类茶投资交易手册。例二,中国茶叶一直延续着手工制作方式,而西方人一开始就琢磨着怎样用机器来取代,因此发明了诸多揉茶机、干燥机、碎茶机、捡茶机、装箱机等,进行标准化生产,出现立顿这样的茶企是必然的逻辑结果。例三,中国是一茶一世界,动辄相轻互睨,产业的思维偏于单向,不自觉地滑向固步自封之地。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批评中国茶的弊端目前为止仍存在。而茶在国外则充分与当地的生活习俗相结合,茶中加入糖、牛奶、柠檬、番红花等,或几种茶相互拼配,不断创造新的产品,不断激发新的创意,乃至于新的生活方式,典型的如英式下午茶。
 
  中国茶产业大发展,必须开明开放,这也是老祖宗的遗训。因此,除了《指点茶山》里的三大视角,还要有世界的视角。中国茶曾改变了世界的口味,甚至世界的历史,而今在谱写走出去这篇大文章时我们缺乏先人的气度。山西不产茶,但晋商用双脚踏出了辉煌两百余年的“万里茶道”,其足履灼沙,顶风斗尘,马矢代薪,炊灶作食的精神,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勇气与信念,是当今茶人最该汲取的商业文化精髓。
 
  序言有结束,而中国茶产业升腾空间的序曲才刚刚奏响……
 
  (本文系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刘进社(笔名金穑)为《指点茶山——中国茶业诊断与谋略》一书所作的序言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