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2009-2014年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活动工作总

 2009年大别山地区名优茶高产协作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县茶产业在红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山区优质茶园资源优势,抢抓机遇,整合有效资源、资金,积极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创建活动”的要求,积极推进安全优质高产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大力改造低产茶园,积极试验示范茶园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色板、植物源农药,努力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加快茶企生产能力建设,提高茶产品多元化生产水平。经过近六年来的努力,我县茶产业无论是在种植水平、加工能力、茶产品产量、产值,还是在品牌建设,茶园生态安全上,与2009年活动开展之前,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回顾六年来我县开展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项目的工作,现将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项目概述
 
  一、项目的由来
 
  大别山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这里诞生了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党性质的组织—共存社;大革命时期,这里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全国农民运动发展最好的三个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这里先后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部队。抗日战争时期,从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新四军第五师,坚持抗战,抵柱中流;解放战争时期,从这里展开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帷幕,继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奏响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曲。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革命红旗始终不倒,武装斗争坚持不断。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别山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百万英雄儿女英勇献身。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2位国家主席、337位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以及一大批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优秀人才。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工贡献。
 
  由于战争创伤,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多年来投入不足,产业单一,特别是茶叶,由于各种原因,大别山地区茶业生产单产不高、效益不高、品牌不响,茶产业整体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成为全国少有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从2005年开始,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和农业部、省农业厅的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分别多次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腹地进行调研,了解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形成贫困的原因,探究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路径,为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创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湖北省农业厅37号文件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方案》([2009]种植(经作)便0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大别山茶叶生产实际,制订了《湖北省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拟定组织大别山地区黄冈、孝感两市10个县市开展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活动,我县位列其中,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是红安县农业局,项目起止时间为2009年至2014年共6年。
 
  二、红安县承担项目的目标任务
 
  茶园面积稳定发展,新增面积达到8000亩,到2014年达到2.5万亩,无性系良种应用率达到30%以上,茶叶单产提高50%左右;总产达到0.2万吨,提高50%以上,总产值增加80%以上,达到0.2亿元,名优茶产量增加50%,产量达到0.04万吨,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到98%以上,重点培植知名茶叶品牌和龙头企业,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三、红安县承担项目任务的主要工作
 
  (一)生产方面:建立新型安全优质高产生产技术体系
 
  1、老茶园更新改造技术,对我县的低产老茶园按照“四改”(改种、改土、改树、改园)的要求,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单产水平。
 
  2、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示范推广茶树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重点应用植物源、矿物源、杀虫灯、色板、生物农药,保护天敌等措施,探索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的综合控制病虫草害的新途径,新模式,促进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快速成发展。
 
  3、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四机”技术,即:茶园机械化修剪、机械采摘、机械化耕作、机械化喷药施肥技术,并结合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建立茶园机械化修、采、养高效茶园栽培模式,有效改善茶园园相,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先进的加工厂房,打造知名品牌,畅通交易渠道,示范推广名优茶清洁化,机械化加工工艺,引进先进的配套的国内外加工设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节本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市场运作,加强产品宣传推介,组织茶企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本地名优茶的市场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
 
  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工作班子
 
  为了做好协作创建活动,抓出实效,我县六年来成立的专班,虽然主要领导有所变动,但工作专班一直在运行,单位未变,绝大部份人员未变,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农业局局长、财政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单位参加的联合工作专班,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农业、林业分工负责,财政、农机对口支持的协作工作体系。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本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项目工作任务,组织茶农接受主管业务部门主办的茶叶知识技能培训,配合茶企完成项目工作任务,项目活动期间,全县共主办茶叶知识技能培训8次,培训茶技骨干450人,发放技术资料20000余份。县政府成立的联合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全县的茶叶高产协作创建活动、督查、指导、实施相关工作,总结成绩,推广经验。
 
  二、制订规划,发展方案,出台奖补措施
 
  2009年开始,我县根据省厅活动方案的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在多次实地调查,摸清家底,经有关专家讨论研究同意的基础上制订了《红安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0.6万吨,产值12亿元。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值达到25亿元,实现总产值37亿元。随后出台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制别是重点乡、镇,茶企的发展任务,建设目标,完成指标。明确提出县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财政资金,对荣获“中国驰名、全省著名、黄冈市知名,三品一标”品牌商标的企业,政府分别给予一定的现金进行奖励。对茶叶的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加工设施设备购置、品牌创意设计与推广、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训、红色茶旅产品市场营销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省、全国茶叶博览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多种平台广泛宣传和展示,努力提高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项目活动期间,我县的“老君眉”品牌和“游仙山”品牌绿茶在湖北农博会上多次荣获金奖。
 
  三、建立安全优质高产生产技术体系,打牢茶产业发展基础
 
  (一)、集中人力、物力加大对老茶园的改造。我县项目开展之前,茶树品种绝大部份是七十至九十年代通过引进有性繁殖的福鼎大白茶,经过20-30年的种植,大部份品质老化,产量低下,不利于名优茶产品的开发,项目启动后,我县计划每年拿出20%的老茶园面积进行更新改造,引进省果茶研究所开发的“鄂茶1号”优良品种,改造茶园采用抽槽换土,施埋饼肥,台刈茶蓬树冠不好的茶树,培植采植面,六年来,我县共更换良种面积9000亩,改造茶园面积7500亩,共计改造茶园1.65万亩,发展新茶园2.23万亩,建立无性系茶园2.26万亩,建设滴灌茶园面积5300亩,同时全县购置了5吨的沼液沼渣运输车3台,极大的提高了我县老茶园的产量与品质。
 
  (二)、积极推广应用茶园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在生境调控、物理调控基础上,加强病虫害监测,以生物药剂为主要手段来调控茶树病虫害。以采摘、修剪和保护茶园有益生物为基础,合理运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色板等防控手段,重点应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不使用化学农药。近几年来,我县与北京汇德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使用其公司合格产品,全县采购了苦参碱农药500件,采购诱虫色板10万张,采购机动喷雾器300台,购置杀虫灯共计1000台。
 
  (三)、积极示范推广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应用现代先进的茶园管理生产机械,在有条件的乡、镇,茶企应用茶叶机械进行鲜叶采摘、茶树修剪、茶园耕作、病虫害防治,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至2014年全县共购置采茶机20台,茶树修剪机50台,微耕机30台。
 
  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活动期间,我县老君眉茶企与省果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湖北裕德茶叶有限公司与安徽农大合作,开展了改进茶叶制作工艺和流程,积极开展茶叶多元化品种研发工作,极大的提升了我县名优绿茶档次,加快了红茶、乌龙茶、白茶发展步伐,优化了出口绿碎茶加工工艺,扩大了出口茶的数量,确保出口茶的质量,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为我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至2014年,我县“红安红”品牌红茶产量达6万公斤,乌龙茶、白茶从无到有,数量与品质正在逐步提升,出口绿碎茶年出口量300吨,出口创汇达450万美元。
 
  主要成绩
 
  一、茶叶生产规模、各项效益指标明显大幅提升
 
  2008年我县茶园面积2.02万亩,总产量0.13万吨,茶叶总产值0.06亿元,年加工能力1500吨。经过六年的努力,现如今我县茶园面积4.9万亩,总产量0.245万吨,总产值35300万元,年加工能力3200吨,以上各项指标比2008年分别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活动的开展对我县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二、品牌意识明显大幅增强
 
  活动开展之前,我县仅有无品牌的仿制龙井茶、翠峰茶和以生产地命名的毛尖茶,产品价格受时间季节影响严重,主要是随行就市价格波动大,人们完全没有品牌意识。过去一斤龙井最贵100-80元,一斤翠峰50-60元,一斤毛尖30-10元不等,茶产品形成不了产业。今天,我县茶产业主要品牌有“名宿老君眉”、“金牛卧翠”、“游仙山”、“红安红”、“将军剑”、“天台翠峰”、“浏河云雾”等地方品牌,还有出口创汇的“太子牌”系列产品。这些名优绿茶品牌通过近几年来政府部门和电视报刊,以及武汉农博会的大力宣传推介,形成了稳定的产销网络,每年名优绿茶的产销达600吨,产值1.4亿元,茶叶出口创汇每年达450万美元。同时带动了中低档绿茶的产销渠道。红安名优绿茶的品牌份量正在逐步扩大,据统计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0.24万吨,总产值3.5亿。
 
  三、茶园生态、安全高效建设步伐明显大幅加快
 
  过去,我县的茶树从栽培到生产管理,无生态、安全、高效的认识。发展茶园采用有性繁殖,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完全依靠高效农药防治,目标是防虫治病,不讲残留,生态安全,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淡薄,当时算得上的安全高效茶园几乎没有。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县坚持发展与改造,巩固与提高相结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大力推广茶树优良品种,建立无性系茶园,着力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园建设,茶叶安全高效示范园建设,高山有机生态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茶产品的品质与产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至目前,我县共有无性系茶园面积2.26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63万亩;不施化学肥料和农药面积3.76万亩;高山有机茶园面积1.85万亩。近两年建设标准生态茶园3500亩,测土配方施肥茶园1.75万亩,建设滴灌茶园5300亩。
 
  四、茶产业的效益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由于过去我县茶叶加工采用的是村办或个体的小作坊式生产,无品牌、无规模、无市场、无竞争力,因此,过去的茶叶生产对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2009年之前,我县茶叶年总值只有0.06亿元,全县当时人均只有16.2元。至2014年底,全县茶产业总产值353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0.27%,茶农人均年收入3万元,全县人均茶叶收入546.35元。全县茶叶规模企业6家,其中深加工企业2家,每年县财政对茶企以奖代补资金达300万元,茶叶经营税收1600万元。茶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县农民致富,县域经济发展的较大贡献力量。
 
  存在的问题
 
  一、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我县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财力资源紧张,每年在茶叶采摘上投入的人工费是茶企支出的主要负担。
 
  二、由于茶企负担成本过重,造成茶叶价格偏高,这与消费者的收入不成正比,造成茶叶消费市场不景气,对茶企的生存、发展壮大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红安茶产业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茶叶标准园建设,市场化经营,茶企投资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
 
  红安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路
 
  今后几年是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红安茶产业与全省、全国对接的关键时期。我县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红安紧靠大别山,怀抱大武汉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加快发展生态茶园和高山有机茶园,加强对老茶园的更新改造工作。努力加强和改进茶叶制作工艺,加快茶叶多元化品种开发工作,提升名优绿茶档次,加快对红茶、乌龙茶、出口绿碎茶的研发工作。经过几年的奋斗,到2020年努力将红安打造成大别山地区茶叶出口创汇最大的生产基地,打造成大别山地区知名的红茶、乌龙茶生产基地。为此我县期盼省、市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关注红安,多来红安指导。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