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康:跨界思维论转型

  中国普洱茶网讯:2013年,中国茶业具备了三个“全球第一”:茶园面积3869万亩,占全球总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89万吨,同比增6.5%;农业产值达1106.2亿元,同比增12.6%;以及一个“全球第二”:出口量31.4万吨,创汇10.42亿美元。
 
  在面对茶业美好前景的同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指出,目前茶业界面临两个困境:产能过剩和功能浪费。他提出了解决思路:首先,对茶业进行传统茶业和现代茶业的概念区分;其次,提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再次,进行茶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探索。同时还提出三个层面的思路,即平台构建、商业模式构建及标准层面的突破。
 
  传统与现代,基础与突破
 
  中国的茶产业存在两种形态:传统茶业和现代茶业。传统茶业是指以茶树的芽、叶、嫩梢等组织器官为原料,经特定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可用于人类以冲泡方式饮用的原茶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运营活动的统称。是一种基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现代茶业对应于传统茶业,是指以茶树鲜叶、茶花、茶果、成品茶、半成品茶或是茶叶加工副产品等为原(辅)料,利用现代技术和工艺生产的食品、保健品、药品、日用品、建筑材料等非原茶形态的新型衍生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运营活动的统称,是现代分离、纯化及重组等技术集成应用的产物,是茶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优化突破方向。
 
  综合说来,传统茶业是现代茶业发展的基础,现代茶业则是传统茶业的突破和发展归宿。中国茶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有两方面:
 
  一是产能过剩。近十年来,茶园面积每年新增100万亩,产量每年新增10万吨;出口滞增明显、出口产品结构难以突破,扩大内需刺激行动效果也已出现阶段性滞缓。
 
  二是功能浪费。茶叶只有30%的鲜叶采摘利用,70%在树上自生自灭。成品茶只有30%水溶性成分冲泡饮用,70%的水不溶性成分被废弃。因此,传统饮茶方式只有9%的茶叶功能成分被人类所利用,而91%被浪费。这使全价利用茶资源成为必要,而膜分离、超微粉、超临界萃取、改性技术、分离重组等相关科学技术的产业应用使全价利用茶资源成为可能。
 
  “全价利用,跨界开发”
 
  张士康提出,解决茶业两大困境的思路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传统,突破在现代。
 
  中茶院为此倡导传统茶业要从茶园基地建设开始,推进从茶园基地GAP(良好农业规范)建设——加工制造环节GMP(良好作业规范)建设——MC(营销渠道)建设的优化发展路径,同时应用现代技术将茶叶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全价利用是现代茶业优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茶树(含茶树根、茎、叶、花、果等)为基本原料,以现代科技手段,对其内含物(主要功能性成分)进行全方位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消费价值。
 
  一是关注交叉学科的技术进步,利用相关学科的科学成就;二是要跳出茶叶研究茶叶,拓展茶产物的应用领域;三是变“加工”茶叶为“制造”茶叶,设计茶叶特征功能模块,制造个性化的终端产品。
 
  为此,中茶院成立了工艺装备研究所、生化技术研究所和食品技术研究所,将“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落到实处。优质大宗茶是未来茶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采取智能化、规模化的技术操作也是趋势所在;茶资源深加工阶段的分离、提取等工艺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在做好传统茶叶科技研发工作的同时,将茶资源作为天然的食品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天然的食品风味改良剂(如氨基酸)和天然的食品功能助推剂(茶蛋白、膳食纤维等)进行研发,用于乳品、酒类、烘焙食品以及面制品等行业,以此促进茶与食品业的融合发展。
 
  由此,中茶院提出并上升为中国茶产业发展战略层面的茶资源“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基本形成。
 
  张士康还举例说,在茶资源深加工阶段,以往深加工之后的茶渣被称为“废弃物”,弃之不用,造成浪费。现在,一方面是观念的转变,茶渣作为深加工后的副产物,可以再利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了;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将副产物制作成食用菌培养菌孢及高蛋白昆虫培养饲料,可以进一步的深度开发利用。
 
  今后,中茶院的研发工作将继续围绕传统茶业和现代茶业两方面来开展。在传统茶业上,进一步对茶叶加工工艺和装备进行研发,尤其是茶叶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装备的研制;在现代茶业上,继续改进和提高茶叶营养和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将茶资源开发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中茶院目前正在筹备建立医药原料研究所,在茶叶的医药及保健品开发利用方面进行深度探索,将茶业这一传统农业引导发展成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并向现代健康产业跨步前进。
 
  发展路径探索的三个层面思路
 
  茶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实现途径包括但不局限于:茶园功能从单一加工原料向生产、生态、生活多元化转变;茶叶消费形态从传统的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茶叶加工方式从粗放向精细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茶业效益产出模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茶业驱动力从单体向由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二产业联动转变。
 
  针对具体实施方案,张士康还提出三个层面的思路,即平台构建、商业模式构建及标准层面的突破。
 
  一、平台的构建。中华茶业高科技园规划方案中提出“茶业社区”的概念,旨在打造以茶科技为魂,产品研发、制造贸易、文化创意、休闲养生为干,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茶业高科技产业园区。“茶业社区”也可以作为一个品质生活和国学传播的最佳载体,兼具生态、健康、养生的功能,居民既是茶叶消费者,也是品质生活、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者,同时还可以将社区打造成为国内高端的养老社区。
  中国首个“国际慢城”江苏南京高淳县桠溪镇
 
  如今国内各地也在纷纷摸索建立有主题生活方式的社区平台,比如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坐落于江苏南京高淳县桠溪镇,“慢城”是指建立一种放慢节奏的城市形态,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慢城不是世外桃源,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节奏。
 
  二、商业模式的构建。立顿提出“好茶是设计出来的”,国内的行业观点一直是“好茶是种出来的”,张士康提出“好茶从种植开始”,品种、工艺、营销是好茶必备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茶资源的全价利用和跨界开发,不仅仅局限在品种和工艺方面的技术创新,还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在文化传播方面,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多种传播方式,创造理性和谐的茶文化氛围;在市场运作方面,探索实体店铺与虚拟网店结合,线上产品与线下活动结合等多种销售模式。
 
  三、标准层面的突破。中国目前的茶类繁多,由于新工艺的创新,以及部分茶类传统手工艺的重现,中茶院希望在茶叶标准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同时在茶叶的品牌、品类和替代性方面能有新的突破。
 
责编: Firday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