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为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而锐意进取

  社会文化建设与大学功能

  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2008年1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这就意味着,要把文化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构成我们国家的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他提出2008年九个工作重点,其中在文化方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建设是有其目的和自身规律的。在市场经济下,社会多元化,加上产业式的文化以及对市场和利润的追逐,就难免出现放弃理想追求和引导社会和谐健康的文化娱乐化倾向,这种大众性消费文化并不是优秀的、先进的高雅文化,也决不代表文化发展的方向。它可以存在,但与此同时必须还有引领社会和谐健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而文化软实力是来自先进文化。

  大学要发挥“培养人才,引领社会”的功能,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接受扎实的教育和培养,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需要培养能够承担文化建设重任的精英人才。我们高等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培养精英人才,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根据需要与可能,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作出贡献。但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大学的这种文化引领作用有所削弱。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德里克·博克发表的《走出象牙塔》一书,以及主张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大学质量唯一指标的威斯康学派。受这种偏激观点的影响,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大学扩招,主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随着大学从单纯的教学科研机构转向产学研相结合,对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趋向于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甚至有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会议上讲:“大学校长要明白,大学如今是一个服务行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高等教育界,目前都有人意识到了大学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责任问题。这两年在我国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就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比如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大学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是……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恰尼奇说:“大学和社会之间的能量交换不是狭隘的刺激经济,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发挥长远的效应。在‘政府——社会——个人’这个经典的三角关系中,大学从来就应该是促进发展的一个文明开化因素,大学应该不断地向社会灌输理想和精神。”中国教育部某官员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也说:“大学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外,还应该有第四个功能,即引领社会。”⑩

  当前在我国,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德行为方面的率先垂范。

  现时大学里面的理想主义色彩、道德行为规范存在着淡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与真、善、美的教育宗旨相背离的过度功利倾向。一些学生的思想混乱,心理空虚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2008年1月19日在广东省人大会议上,最小的旁听人,广州大学大二学生杨瑞莎在发言中说道:“我们这些‘80后’说是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但心理问题不是自己就能解决的。”她建议针对高校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以及自杀现象,在学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专职人员。(11)

  广州高校“反不健康网游同盟”创立人明宗峰表明,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为广州一些高校的普遍现象。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李欢欢认为,大学生网瘾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长期课题,大学生沉迷网游正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2007年曾有一项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13%的大学生已因网瘾“身心可能受损”。(12)

  当前我国高校,是要适应当代新形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去培养、教育人。中国有着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大学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应有之义。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因此,文化建设与大学责任是紧密相关,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

  茶文化便是我国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与大学功能完美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大学要为提高中国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什么叫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性质、内容、范畴与特点是什么?多年来,专家学者对此展开论述,观点见仁见智。

  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于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有学者把中国的茶文化定性为一种典型的“中介文明”或“中介文化”。(13)

  我的观点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叉、融合、共振、升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优选载体,是社会科学.如茶的文化典故、茶叶经济贸易等与自然科学如茶叶产、制茶技术等的交叉。是属于交叉科学的范畴。“三钱一马”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位科学家和原中国社科院长马洪于1986年中国交叉科学研讨会共同作出:“二十一世纪将是交叉科学的世纪”,这一预言已经得到验证。因此,我认为,中国的茶文化定义,应是一种典型的“交叉文化”。

  文化软实力的含义是什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约瑟夫·奈还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它的文化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经济发展的成功,使中国对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既给中国带来了诸如资源与市场的“硬实力”,又带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软实力”。中国有着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中国积极拓展“软实力”做法很明智,传统文化也是“软实力”。(14)

  大学应如何着力提高具有优秀传统的中国茶文化的软实力?

  练好内功率先垂范

  我国茶业教育历史悠久,机构多而全,覆盖面广,堪称举世无双。高等院校中,1931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创设茶蔗部,开设茶作课,并开辟茶园,建立茶厂。1933年设置茶学专业课程,是在中国也是世界高等学院中首先开出的茶学专业课程,培养高级茶叶人才。1940年,自上海迁至重庆的复旦大学,在农学院内开办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茶学系,有四年制的茶学专业、两年制的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茶业的复兴,中国茶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业教育体系。五十年代以来,在全国主要产茶省区陆续建立了茶学系、专业、专科,他们分属于十多所高等院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经济贸易的发展,由政府、茶文化团体和企业集团合作兴办了以茶文化、茶叶经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院校不下二十所,有的专门成立了茶文化学院,有的在茶学系内设立了茶业科学文化研究所。茶学高等院校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注重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做好、做强我国茶业,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还须练好内功。首先在道德行为方面要率先垂范。我们茶人应该怎样看待茶与人生的关系?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茶人?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问题。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是本书的思想核心,为后人尊为茶道精神,深有启示教育意义。而陆羽的一生堪称“精行俭德”的典范,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学习和研究。

  当代茶圣,我国第一个茶学系主任吴觉农教授在1941年复旦大学茶学系一个集会上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的风格。”(15)吴老这番话至今仍有着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要勤练基本功,除了在教学上精通有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把握校内外的茶文化活动,如大学每年普遍举办的校园文化节、茶文化节。在华南农业大学,茶文化节被列为校园文化节系列中重要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专业特色,展示传统文化,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是一项深受广大师生热爱、广泛参与的活动。

  作为茶学专业的大学生,借助举办校园茶文化节这一机遇,深化我们的专业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实践相贯通。同时,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里,通过举办校园茶文化节,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发扬传统,普及知识,彰显文化,传播友谊,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在物质和精神双层享受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化品位和修养;同时在校园里创造以茶为饮、以茶为礼、以茶为乐、以茶会友、以茶健身的文化氛围,为建设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贡献一份力量。

  2007年华农大茶文化节沿承过去几届茶文化节的传统精髓,并加以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有实质性的突破。活动内容由书画、文章、手工艺、摄影作品征集大赛,茶知识讲座,茶文化广场和茶文化书画展四部分组成。

  华农大学生勤练茶文化基本功结硕果,在2007年举行的广东省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中,茶学系学子一举夺得团体组金奖2个《盼》与《六合茶艺》、个人组金奖1个.王树早:《品茶四境》、团体组银奖1个、个人组银奖4个、个人组铜奖2个的好成绩。

  在立足本校茶文化推广的同时,华农大学子还积极走出校园与其它高校进行交流,多次参与来华访问的国外高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与在广州高校如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支茶艺表演队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发展。(16)

  上海一些大学开展了大学茶艺交流活动,如上海大学茶学社每周定期活动,由青年茶学社的队员组织开展活动;又如复旦大学在开展“茶文化活动周”期间,进行茶艺表演,请专家学者作关于茶文化的讲座,还邀请南汇大学城里各大学的团干部品茗、观看茶艺表演、宣传茶文化;同时组织大学生茶艺表演队参加上海市和全国各项茶艺比赛活动。(17)
[page]

  溶入社会着力提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茶文化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茶文化热”的主要亮点体现在每年全国大、中城市召开的茶文化会节、茶博览交易会,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各有特色,成就显著。实践证明,没有文化的品牌是不能持续发展的,这已成茶界的共识。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亚洲文化的精彩部分;茶产业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产业,关系到1亿以上人口的生计;弘扬茶文化就是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推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对茶文化建设赋予更高的要求。大学在溶入社会,在文化建设中,要着力发展先进的茶文化。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美真文化,和谐文化,它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使经济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是那种单纯追求感官愉悦、追逐金钱利润、目前已出现的大众性消费文化。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诸如论坛、茶艺表演的质量,要具备传统茶文化的深厚功底,也要解放思想,以理性和实证,敢于破旧立新。我们对于中华茶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茶文化的旧传统中的落后部分还缺乏理性思考和分析批判。例如对于沿用约近700年之久的茶俗中的陋习,茶艺中的积弊——“洗茶”,至今仍有人视为规范,就是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同小可的实际问题。传统茶文化的局限性还在于一种“重农轻商”的普遍现象。当然,现在也不应急转弯改变为“重商轻农”,要处之适当。

  在继承和弘扬优秀茶文化传统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求真务实。

  改革开放的30年里,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得益于思想解放。同时,为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广东人将自己传统文化中“务实”因素发挥到极致。可今天社会大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视野。文化建设只看硬实力不行,还需要软硬结合,用简单的直接的经济得失观去衡量文化建设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挖潜”。文化注入了商品,大大提升了商品价值。物质的价值是有限的,而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而且要成功打造茶品牌,茶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茶品,而成了“文化普洱”,身价腾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云南普洱茶有“内含丰富、保健显著、利于存储”三个因素和“厚重的茶文化底蕴”这个支柱,这“三大因素”和“一大支柱”正是云南普洱茶的文化软实力所在,使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产业式文化以及对市场和利润的追逐所引出的大众性消费文化的影响,对普洱茶炒作过度,诸如过多渲染“茶马古道”、“瑞贡”,以及把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绝对化,把普洱茶说成是“能治百病”,说普洱茶可以冲泡十次以上,甚至可泡30次,简直是误导消费。这不是提高普洱茶文化软实力之道,不利于把普洱茶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而是异化了云南普洱茶。今后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利于普洱茶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7年11月6日,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2006年云南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和企业家提名奖获得者在中国普洱茶的最大消费地——广州,在华南农业大学设立三项奖助学基金。

  六大茶山公司宣布:公司将与华南农大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在资金、人才、科研项目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共同把产于云南,在世界茶业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云南普洱茶做强做大,以造福社会和大众。与此同时,为加强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鼓励对普洱茶产业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六大茶山公司在华南农大园艺学院首次设立了“六大茶山奖学金”、“六大茶山助学金”和“六大茶山普洱茶专项研究基金”,以积极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华南农大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在全国农学教育方面具有较高科研、人才培养水平,被国家列进“211”工程进行重点建设的名校。企业与高校合作,选择较有科研能力、最具消费潜力与在茶界最具影响力的市场,与强手共同做好普洱茶的科研、生产、开发及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这对借助高校的智力与人才,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对云南普洱茶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更多更广的人群范围内推广和传承普洱茶的工作,也是一种新鲜的试验。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茶是典型的文化商品,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实践来看,就体现了茶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的饮品。因此,弘扬茶文化不仅对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构建社会和谐、健康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茶将起到特殊的作用。

  建国以来中国茶业在恢复和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打响中国茶文化的品牌。

  茶文化与经济,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就会取得精神与物质双丰收,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放眼世界,茶文化到目前还局限于流行东方,西方对茶文化还不大认同。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它传到朝鲜半岛,形成了韩国茶礼;传到日本,则产生了日本茶道。向欧、美、大洋洲、非洲传播也有五百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大,这些国家只接受了中国的茶叶,而没能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外延接到手。(18)

  某些西方人认为:“茶本来是极普通的一种日常生活物质,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却被赋予了多层面的极其深刻的内涵,在很多西方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理,中国人却喜欢以小喻大。”(19)

  某些西方人士对茶文化博大精深理念上的诸如此类的肤浅认识是需要沟通的。茶作为一种来自普通植物的产品,本身虽无情感可言,然而,其高雅、致和的茶性,保健的功效,还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内涵,已为极大多数东方人所赏识。

  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如曾多次担任英国首相的自由党领袖威廉格拉斯,通过对茶的那种心灵的真切感受,曾在他的一首诗里写下这样的句子:

  “如果你觉得冷,茶会使你温暖;如果你觉得热,茶会使你凉爽;如果你情绪低落,茶会使你愉快!如果你疲惫不堪,茶会教你舒坦!”

  西方国家对茶的保健养身功效的切身体验,往往不及东方国家感受的那么明显,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饮茶习惯有差异。前者往往只把茶叶作为一种止渴、提神的饮料,间隙性饮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多是持续饮用。茶的抗病功能取决于茶叶有效成份的化学活性存在于人体血液中的浓度,保健功效明显,可以从茶中喝出健康。(20)

  在世界市场里,茶是中国人最常用的饮料,西方人则嗜饮咖啡,这两者分别表现了中西两种饮食文化。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致力于德国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现任德中国际交流培训中心总经理的华永顺先生,常年生活在德国,对欧洲人的生活非常了解。他说德国人喜欢刺激性强的饮料,口味偏高。他的视点,加深了我们对“咖啡是欧、美第一大饮料”的认知。

  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业余时间较少,所以西方流行快餐。西方用饮料仅为解决生理需要,而我们中国对喝茶讲究“品茗”,上升到一种调节身心、感悟人生的茶道、茶文化境地。西方绝大部分人对中国茶缺乏认知,因为他们没有上升到茶文化的高度去了解和认识茶。我们在国内外搞茶博览交易会,不一定马上就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但在西方人逐渐对中国悠久而丰富精彩的茶文化产生好感,认识到喝茶比喝咖啡健康,而且喝茶可以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调节身心,培育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以后,他们就可能逐渐接受中国的茶文化和茶饮料,逐渐形成较普遍的饮茶习俗。茶在西方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输出茶叶商品,与输出茶文化,输出一种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加强营销,效果就会明显。

  茶文化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优选媒介,诸如通过国内外的茶叶学术研讨会、茶文化节、茶博览交易会来沟通。其中通过大学与国外的校际交流互访活动也是有效的沟通渠道。构建和谐的世界,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

  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在欣赏过中、日两国精彩的茶艺与茶道表演,并品尝了冲泡的名茶之后,胡主席用一个真挚的“和”字,道出了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的异曲同工。他提出“以茶为缘、以和为贵”,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功能的积极肯定,也为我国茶界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赋予庄严的使命。

  大学尤其是设有茶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对做强做大中国茶业可谓任重而道远。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要锐意进取,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