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真讲,“过渡型”不是你想的那样

  “过渡型”,这个词在初学普洱茶基础时,大家都会接触到。顾名思义,就是从“野生型”茶树过渡到“栽培型”茶树这个过程中的中间物种。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1.所谓“过渡型”
 
  被认为是过渡型茶树的典型物种是大苞茶(Camelliagrandibracteata)。该种由张宏达先生于1984年建立,发表时引证了两号标本:其中一号标本后来被发现与大苞茶特征不符合,被并入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另一株位于云县,长期被认为是过渡型物种大苞茶的唯一代表,2001年,这株极度珍贵的“唯一代表”被大风刮倒而死亡。
 
  2005年,昆明植物所的杨世雄教授在云县白莺山的老茶园考察,发现了当地人所称的二嘎子茶与黑条子茶刚好符合大苞茶的特征。这两个茶既具备栽培型的特征(比如有绒毛),又具备野生型的特征(比如子房5室),似乎确实可以用“过渡型”来解释。
  2.“过渡型”不“过渡”
 
  但要解释为“过渡型”,就要描述清楚这两个物种是如何“过渡”的。只要在森林中找到原生的大苞茶,就是一个“过渡型”的例证。
 
  当地有茶农声称,在森林中有大苞茶的存在,但是由他本人带路,所采集到的标本均是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后来在云南又发现了很多新的大苞茶(Camelliagrandibracteata)分布区,但无一例外都是与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和茶(Camelliasinensis)同时存在。
 
  再次强调,现已发现的大苞茶(Camelliagrandibracteata)必须依托二者而存在。
 
  我们可以有一种更简单的解释方法就能说明问题,那就是杂交。同为山茶属的植物,生殖隔离并不严重,野生型和栽培型可以自然杂交或人为杂交,而产生兼具两者特征的杂种后代。
 
  “二嘎子”什么意思,在当地土话里就是杂种的意思。
 
  “过渡型”所描述的,仅仅是外表特征上有“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但是没有驯化意义上的“过渡”。
  3.上面看不懂,直接看结论
 
  上一篇文章,我们解释了什么是“野生型”和“栽培型”:
 
  我认真说,“野生茶”不是你想的那样
 
  野生型茶树,大多是指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而在培训型茶树,多指茶(Camelliasinensis)(我们常说普洱茶种(Camelliaassamica)也属于茶(Camelliasinensis)种的变种)。
 
  这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两个不同的物种,并没有驯化过渡关系。只不过是一些认知和习惯的原因,这两个不同的物种被称为了“野生型”和“栽培型”。而我们所说的“过渡型”,不过是两个品种的杂交,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的过渡驯化关系。
 
  而“过渡型”代表大苞茶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物种,在将来的山茶属植物分类体系中,会被剔除。这三种类型的茶树之间没有过渡驯化的关系,只有物种的不同以及不同物种的杂交。

  原问题为:
 
  能否理解为野生型茶树它本来就跟栽培型茶树非同一类种?还是说栽培型茶树本来也是野生的,只是源于人类的栽培,采摘,使得它的野性减弱,更适合人类饮用呢?
责编: 娜乌西卡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