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沱】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现行有效的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2111—2008规定,按照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可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1],其中,普洱茶(熟茶)按照形态又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从等级划分上来看,普洱茶(熟茶)散茶按品质特征可分为特级、一级至十级共11个等级[1]。显然,不同等级普洱茶(熟茶)的感官品质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从特级普洱茶(熟茶)到九级普洱茶(熟茶),香气品质特征由“陈香浓郁”到“陈香平和”转变,滋味品质由“浓醇甘爽”向“纯正回甘”转变,汤色品质由“红艳明亮”到“褐红尚浓”转变[1]。
  目前,关于普洱茶品质与其化学成分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邵宛芳等[2]研究指出,总灰分、水浸出物、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与普洱茶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粗纤维含量与品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张新富等[3]研究指出,茶多酚和茶褐素的含量与普洱茶的品质呈正相关;梁月荣等[4]研究指出,游离氨基酸总量、芳樟醇氧化物和茶汤色泽指标与普洱茶品质得分呈显著性相关;王秋萍等[5]研究指出,明度指数及明度指数差与普洱茶感官指标汤色的评分呈正相关;此外,张灵枝等[6]研究发现,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有很大差异。
 
  那么,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活性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那些理化指标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呢?技术流小编,现在为您揭秘。
 
  吕海鹏等[7]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等级的普洱茶产品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比较它们的抗氧化活性、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比较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1、在总抗氧化活性方面,最强的为高级别的普洱茶,最弱的为中级别的普洱茶。统计分析表明,高、中、低三类级别普洱茶的总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2、在抑制羟自由基活性方面,高级别普洱茶的活性最强。统计分析表明,高级别普洱茶的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中级别和低级别普洱茶;此外,中、低级别普洱茶的抑制羟自由基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活性方面,高级别普洱茶的活性最强,中级别普洱茶次之,低级别普洱茶最差。统计分析表明,高级别普洱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明显强于低级别普洱茶,而与中级别普洱茶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中、低级别普洱茶相比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等级普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异比较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高级别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含量明显高于中级别普洱茶;高级别普洱茶中的黄酮总量明显低于中、低级别普洱茶,但中、低级别普洱茶差异不明显。
 
  此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高、中、低3个等级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总量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茶色素含量方面,高级别普洱茶中的茶褐素含量最高,中级别次之,低级别含量最低,且高、低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茶红素和茶黄素的含量,一般都在低级别的普洱茶中最高,中级别次之,高级别最低,且高、低级别之间相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来,与中、低级别的普洱茶相比,高级别的普洱茶具有最强的总抗氧化活性、抑制羟自由基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这可能与高级别普洱茶中高含量的茶褐素和茶多酚有关。
 
  茶褐素是普洱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酚类物质特性[8];茶褐素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和降血脂功效,其抗氧化活性优于普洱茶水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利用[8-10]。此外,普洱茶中的茶多酚也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11-13];其中,没食子酸是普洱茶的特征性分类化合物[14],具有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紧密相关[15]。
 
  因此,茶多酚总量和茶褐素总量等理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普洱茶抗氧化活性区分以及等级区分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邵宛芳,蔡新,杨树人,等.云南普洱茶品质与化学成分关系的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9(1):17-22.
 
  [3]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等.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4):230-233.
 
  [4]YuerongLiang,LingyunZhang,JianliangLu.AstudyonchemicalestimationofPu-erhteaquality[J].JSciFoodAgric,2005,85(3):381-390.
 
  [5]王秋萍,龚加顺,邹莎莎.普洱茶发酵阶段色泽的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增刊1):394-399.
 
  [6]LingzhiZhang,DengliangWang,WeixinChen,etal.ImpactoffermentationdegreeontheantioxidantactivityofPu-erhteainvitro[J].JournalofFoodBiochemistry,2012,36(3):262-267.
 
  [7]吕海鹏,等.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J].茶叶科学,2013,33(4):386~395.
 
  [8]谭超,彭春秀,高斌,等.普洱茶茶褐素类主要组分特征及光谱学性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4):1051-1056.
 
  [9]倪德江,樊蓉,陈玉琼,等.普洱茶主要氧化产物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J].中国茶叶,2010,32(2):22-24.
 
  [10]杨新河,李勤,黄建安,等.普洱茶茶色素提取工艺条件的响应面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1,32(6):1-5.
 
  [11]林智,吕海鹏,崔文锐,等.普洱茶的抗氧化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2):112-116.
 
  [12]揭国良,何普明,丁仁凤.普洱茶抗氧化特性的初步研究[J].茶叶,2005,31(3):162-165.
 
  [13]GuoliangJie,ZhiLin,LongzeZhang,etal.FreeradicalsscavengingandprotectiveeffectofPu-erhteaextractsontheoxidativedamageintheHPF-1cell[J].JAgricFoodChem,2006,54(21):8058-8064.
 
  [14]折改梅,张香兰,陈可可,等.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在普洱茶中的含量变化[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5):572~576.
 
  [15]吕海鹏,林智,谷记平,等.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J].茶叶科学,2007,27(2):104-110.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