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茶山:雨林的禁锢与馈赠

  先探班章王
勐海县茶山:雨林的禁锢与馈赠
  三菱“猎豹”发动,风驰电掣一般穿过横贯坝子的公路,转瞬之间,我们便进入了群山的怀抱。这群山,就是方才还被云雾笼罩的不漏痕迹的山峰。
 
  车出勐海县城后,就闯入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中:近处,是平坦的“坝子”间是刚收割过的水稻田,成群接队的鸭子正在水田里边嬉戏边寻找散落的稻穗;远处,环绕着坝子的,是如黛的青山,白纱一般的云雾盖在山顶上,似新娘的头纱一般浪漫。
 
  脚下的路却并不如风景那般写意。柏油路在山脚下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碎石路。再行进几公里后,随着海拔的提高,最终只剩下蜿蜒曲折的土路。时下正值勐海的雨季,道路泥泞的一塌糊涂。
 
  当车辆艰难行进了两小时后,本来荒无人烟的森林之间竟然出现密集的平房。每个钢构房便是一家茶叶初制所,茶叶初制所出现了,意味着老班章马上就要到了。果然,在车转过一个山头之后,路左则的山谷中出现一个半月型分布的村落,老班章到了。
 
  是的,探寻普洱茶的首站并非是古茶山,而是一个村子。因为对于普洱茶客来说,不知道勐海县无所谓,却没人不知道老班章。
 
  老班章村一年只分旱、雨两季,雨量充沛。村里有4700多亩乔木茶地,皆藏在村子周边的原始森林中。因村里原生态植被多样性保存完好,土壤有机质丰富,又为老班章村所在地海拔1700米至1900米,终年多云,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老班章普洱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为普洱茶中极品,因而老班章茶自近年普洱风潮兴起之后,便得到“王者”、“茶王”、“班章王”之名,它的名头简直代替了勐海县。
 
  几年前的老班章村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寨子,只有灰瓦木楼,而眼前的整齐划一的别墅群村庄经是小镇规模,不过这些建筑却看不出哈尼族的半点风貌。
 
  一位魁梧的汉子将作为我们的向导,他名叫“二土”,意识到我们奇怪的表情后,又连忙解释:“我们哈尼族人,是父子连名的。我父亲名为二,所以我便以二为名。而我有的儿女,他们也分别以我的名为姓,分别叫土大和土妹。”看村子建筑,完全是汉族地区农村别墅的风格,完全看不出这哈尼族村庄的痕迹,但是看到二土的衣着还有他们的名字传承后才明白,原来哈尼印记无处不在,只不过从宏观叙事中隐退,退守望到细节里。
 
  土大到茶山后就开始用哈尼语喊话,因为茶山上此刻正有几位哈尼姑娘正在采茶。土大的喊声传过去片刻,林间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女声回应。却只闻人语响,空山不见人。因为山里的采茶姑娘都隐藏在古茶树巨大的枝桠里。
 
  在土大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发现了哈尼族采茶姑娘:她穿着白红相间的哈尼民族服装,脚穿一双时尚的小皮鞋,踩在长着青苔的茶树枝上。一只手挂在一茶树树枝桠上,一只手正点向树桠上的嫩叶——老班章的茶山,又一次颠覆了我对茶的印象。在我记事以来,采茶应该是低头弯腰采撷的,而两位采茶的哈尼族采茶却如同表演杂技一般。
 
  绝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茶园,是秩序与驯服的象征,茶株都像菜地里种植的蔬菜一般,排列成整理齐齐的方阵。但勐海人眼中的茶园,则是大巧不工的创意,茶树就像挑剔的仙家灵草,只长在灵气汇聚的地方。
 
  勐海人之所以对茶树的认识如此别具一格,只因为勐海身处野性的热带雨林的怀抱之中。茶树,就像热带雨林中的原始物种一样,还保持着最纯正的基因。而勐海人是幸运的,在其它地方的茶客味蕾只能接触到被人工驯服的台地茶时,勐海人却品尝到古色古香的“勐海味”古树茶,甚至在西双版纳人迹罕至的丛林中,还有保存完好的野茶树基因库。
[page]
  巴达:逝去的茶树王
 
  巴达山是勐海众多野茶树基因库中最有代表性的样本。地处勐海县和缅甸交界处的西定乡曼佤村贺松村民小组,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也是世界最大野生茶树“巴达茶王树”曾经生长的地方。
 
  贺松村在巴达大黑山自然保护区边上,虽然适宜种植粮食以及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但是因为太偏僻,因而像像勐海其它的村落一样,千百年来一直贫穷而原始。
 
  村庄命运的转变,可以追溯到1961年。这一年,正是在巴达山群中,发现了一株1800年树龄的野生茶王树,那便是贺松村甚至整个勐海县引以为傲的“巴达山野茶王树”,随后,又在巴达山野茶王树周围发现了10余万株野生古茶树。这是茶叶史上一个“地理大发现”。因为,那时,正值中国和印度为茶树起源国之争争得不可开交之时。茶王树的出现,一锤定音,决定了茶树起源国的归属。
 
  也正是那一刻起,巴达山成为了全世界茶人心中的圣地。而贺松,作为距离茶王树最近的村庄,因而成为了寻访茶王者必到的村庄。
 
  但是王者的命运在2012年改变了。
 
  “2012年9月27号晚上,我正在家里吃晚饭,村民江搓神色慌张的跑到我家,气喘吁吁的说‘不好了,茶王树死了’。我听说后,连忙放下碗筷,拿着手电筒提着刀就和江搓一起进山,看倒地后砸成三段的茶王树时,我和江搓都哭了!”壮硕的哈尼族汉子则罗坐在古树根制作的茶台前,端着一杯普洱茶,神色凝重的和来访者回忆发现巴达茶王树“仙逝”的情景。
 
  于是我们在向导江搓的带领下进入野外性的巴达山。
 
  前往野生茶树群有一条村民脚踩出的路,以往村民在原始森林中开荒种地,或者牧牛放羊。但如今实行了森林保护政策后,进入原始森林的村民就少了。原始森林中,路只要没人走,一两个月就会长满植物。因而在前方带路的江搓,手提一把朴刀,边走边用刀开路。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了大约两公里后,江搓偏离小路,开始往坡下的走去。在绕过了层层的藤蔓后,用手上的朴刀指着眼前的大树朝我们呼喊:“看到没,这是一株野生茶树!”看到我们朝野茶树方向进发后,他便弓下腰,用朴刀开始清理茶树周围的杂草和茶树树干上的藤蔓。
 
  江搓说,自从茶王树在1961年被发现之后,贺松村村民就慢慢形成了祭拜茶王树的传统。茶王树也一直在庇护着贺松村。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茶王树名气越来越大,贺松茶的茶叶销路也越来越好,因而村民已经把茶王树当成了村子的保护神。
 
  “但茶王树却倒下了,听到这消息后,全村都慌了,靠树吃树,树却倒了就是我们全村当时的感觉!”江搓呆呆的看着茶王树像是失了魂一般。
 
  鉴于茶王树的特殊意义,在茶王树倒下后,为了防止茶王树在热带雨林中迅速腐烂。政府决经协商后决定把茶王树抬出山,交由陈生茶叶公司代为保管。
 
  “这遭到了全村人的反对,大家希望茶王树能留在贺松,但是苦于村里没有防腐条件,最终只能把茶王树送出了。送茶王树的那一天,全村人都来了,那种场景,像是出殡一样!”
 
  在古茶王是因为树老空心,被儿刮倒后死去的。但是在茶王树死去后,在一年之内,巴达山野生茶树群相继有二三十棵。这现象就连茶树专家也无法解释。而贺松村民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这些古茶树都是茶王树的兄弟或臣子,看到古茶树被搬离家园,气死了!还有人猜测,它们是对贺松人心灰意冷,不想再让贺松人“靠树吃树”了!
 
  从那以后,贺松人就成立了专门的野生茶树护林队。护林队的任务,首先是协助政府部门对未定位的野生古茶对定位编号。对已定位确认的古茶树,由贺松村村民进行认养保护,定期检查与管护。
 
  如今,贺松人已经从茶王树庇护的子民,变成了庇护茶王树子民的人。
[page]
  章朗:围炉青茶
勐海县茶山:雨林的禁锢与馈赠
  在巴达山寻访巴达野生古茶王,返回勐海县城的过程中,在经过一片浩瀚的茶山后,一个村庄章朗出现在云与山之彼端。傍晚时进入章朗村,古村就给我们呈现出最美的剪影:着布朗族民族服装的老妪正赶着一群黄牛经过村口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高山的晚风吹动古树枝桠时,树叶声响中却还残留着牛儿脖子上的铃铛声余响。
 
  我们借宿在一个朴实的汉子岩胆家中,他起身为我们烹茶,拿起朴刀把竹子砍成几段,选取了最粗大的一截齐竹节砍断,取下两截三十公分长的竹筒,用清水洗静后,拎着竹筒走进火塘。火塘边,岩夫人正在火炉上架起一只蒸锅,把一簸箕制好的茶叶倒正蒸锅里蒸。看岩胆走进来,岩夫人便把蒸锅从火炉上取下,从丈夫手上接过竹筒,把锅里蒸过的茶叶往竹筒里塞。一边塞一边用木棍往竹筒里边把茶捅紧,一边塞茶一边解释:“这只竹筒中做的,是布朗族特有的茶饮——酸茶。”
 
  所胃酸茶,就是每年的7-10月,采摘茶树发出的粗大叶片,再将其蒸熟,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10天左右,让它自然发酵,然后将阴过的酸茶原料装人竹筒内,把竹筒里的茶叶片压紧,用笋叶封死竹筒口,最后把酸茶竹筒埋在房前、屋后于燥的地方,个把月过后,酸茶就制作成功了。
 
  酸茶主要是布朗人上山下地劳作时吃的茶点。因为在外劳作时,无法生火,就没办法冲泡茶水。但是布朗人是“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的。因而,酸茶就诞生了。无需生火,更不必水泡,带一筒在身边,边干活边嚼可起到有解渴,提神作用。
 
  因为酸茶发酵需要10天,今天我们无缘品偿。所以岩胆夫妻特地补偿我们给我们做起了“竹筒煮茶”:只见岩夫人在竹筒中放进一把茶叶后,立刻往竹筒中倒满山泉水。然后把竹筒放进篝火之中。然后夫妇俩人就开始往火塘添柴火。当簧火雄起,把原本昏暗的布朗木屋映得火红时,竹筒中的茶就开始泛起一层泡沫。这时岩胆拿起竹筷轻轻把泛起的泡沫刮去后,把筷子插入竹筒轻轻搅动。
 
  竹筒中的茶水继续升温,竹筒的表皮在篝火的炙烤下慢慢由青变黄最后慢慢碳化时,竹筒中茶水的香气就充斥了整个木屋。这时,岩夫人用湿毛巾包裹住竹筒端起。绕着围炉的
 
  男女老少走一圈,竹筒倾斜,每个人的杯子中就斟满了金黄色的茶汤。
 
  端起轻偿,入口极苦,还有少许烟火味。但很快就回甘生津,烟火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竹子清香。
 
  “旧时,每个饮竹筒茶的,都是用的竹筒杯,那样就更地道了!但是现在人嫌太麻烦了,就用玻璃杯取代了。用竹筒喝竹筒茶,那还是真正的‘布朗味’”岩胆用湿毛巾包裹住竹筒往自己的玻璃杯中倒满后,然后把竹筒传递给我,让我自饮自斟。因为,男女围炉,竹筒传递,自饮自斟,那才是真正布朗人品茶的方式。
 
  很快,一筒竹筒茶在传了一圈后就饮完了,于是继续煮,继续传,时光在煮茶、传茶、饮茶中就悄然流走了。
[page]
  南糯山:另一株茶树王
 
  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巴达山野生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而另一株,则生长在南糯山的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野生,一驯化的茶王树,以及茶王树所代表的野生、栽培型古茶对群,正是这两棵茶树王,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今天、我们要探访的,便是有“古茶第一山”之称,栽培型茶王树所在地南糯山。
 
  车辆从勐海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行进了20多公里后,路边山坡上便出现南糯山标识。但距离今晚要到达投宿的南糯山半坡老寨,还有十来公里的山路。
 
  进入南糯山后,走的虽然是无止境狭窄悠长的山间公路,但却是新修的水泥路,这与去老班章时走的土路有天壤之别。咨询后才得知,原来勐海县正在推进旅游业,正在打造一条串起勐海所有茶区的公路,而南糯山则是旅游线串起的第一站。
 
  不过公路宽不过三米,只能单车通行。令我一路在担心,如果遇到对向来车,要如何错车。终于,在太阳快要落山,山间渐起薄雾时,前方的山谷中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半坡老寨的古茶树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
 
  如果说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树群,是茶原产地在中国最重要的佐证。那么,南糯山古茶园中的1.2万亩的栽培型古茶就,就是人类训化、栽培茶树的历史记录。每一年,都有无数茶叶工作者奔赴南糯山,试图通过这些古茶树揭开茶树栽培尚未被揭开的历史:
 
  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直到1997年,推断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但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幸好,2002年5,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另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棵茶树高5.3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经测定树龄为800多年,被命名为‘西保二号’,如今是整个西双版纳重点保护的古茶树。
 
  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的勐宋古茶山,也是勐海县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东与景洪相接,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与南糯古茶山隔河相望。从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特大型古茶树来分析,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古茶园多为拉祜族所种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保塘旧寨应是拉祜人来此最早的定居点。
[page]
  布朗山:古茶、古树、古村
勐海县茶山:雨林的禁锢与馈赠
  普洱茶一直有六大古茶山的说法,都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现在亦有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易武)、攸乐(基诺);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清朝200多年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中心在澜沧江以东的六大茶山,普洱茶的交易中心主要在普洱、思茅。清政府改土归流的计划没有推行到澜沧江西岸,汉人进勐海经商有很大的阻碍。一直到近代,西双版纳几百年的割据、封闭状况彻底结束,普洱茶交易中心才转移回了这里。如今的勐海茶厂,就源于1938年的佛海茶厂,巴达与布朗山都是它的原料基地。
 
  寻访普洱茶是在勐海的雨季。漂浮不定的云雾带来了说来就来的雨水,让赴茶山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雨水也放慢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能静下心来用眼捕捉茶山之美,用味蕾感受勐海之味。
 
  车辆在山顶的山间公路中穿行,却逐渐能看到脚下的慢慢生成了云雾,于是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车速,因为那些云雾正在密谋降一场大雨,如果我们不在暴雨来临之前冲出布朗山,我们就要被困在山中。果然,不多时,滂沱的大雨把我们“驱赶”进一个小山村里。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山村,不如说这是一座巨大的庄园。
 
  从木质的寨门进入村子后,从寨门开始,是一条悠长的木顶走廊。走廊的两边每隔两三米远,就从廊顶垂下一只粗麻绳,绳子的底部系着一只只巨大的废弃车胎。轮胎的底部覆盖了一层腐殖土,少量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植物诸如兰花,更多我们见都没见过的热带植物在车胎里生根发芽……贺开村地处勐海县勐混镇,距勐海县城20公里的拉祜族村庄。而贺开古茶园位于贺开村委会东南面,古茶区海拔1400—1800米间,山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拉祜族做火焯茶特别讲究,首先要抓一把大叶茶放在瓢内,随后拣火塘中的灼燃火炭放入瓢中后快速摇动,使瓢中的茶叶烤得发出香味时,把火炭拣掉,又茶叶放入茶壶冲上沸水,几分钟过后,一杯酽香浓郁的火焯茶就泡好了。还有用土陶罐制作的烤茶,也是拉祜族从古传承至今的饮茶方法。这些独特的饮茶习惯,都是就地取材自然而为之。而这种自然而为之的茶饮方向,慢慢渗透到拉祜族的基因之中,慢慢形成了拉祜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也正是因为拉祜族的生存之道与他们独特的茶道,贺开的万亩古茶园得以完好的保存至今。
 
  勐海新六大茶山的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海县境内,只有景迈茶山位于澜沧县,却也是位于与勐海紧紧相连之处。新六大茶山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降水量为1200—1400毫米之间,年雾日达到128天,茶园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季节终日云雾缭绕,造就了大叶种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所产的茶品质极佳。
 
  勐海县内最后的一座古茶山,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茶山。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坝中是万顷优质的稻田,而平坝四周和坝中低矮的山丘上,则是连片种植达万亩的新式茶园。
 
  这里的每个茶山出产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拉祜、布朗、哈尼、傣族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不同茶山出品的勐海茶,再融合每个民族文化调配后,才可以说是“勐海味”的普洱茶了。
 
  Tips:
 
  最佳旅游时间:10月-次年6月。西双版纳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只有干湿之分,每年11月-次年4月为非雨季。
 
  如何到达:西双版纳偏居于云南省的最南端,最便捷的到达方式是乘坐飞机到达景洪市,或选择从昆明自驾,勐海县距离景洪市大约1小时车程。景洪市也开通了至老挝万象的国际水运航线。
 
  其他:勐海县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塔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都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