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打通了易武茶的任督二脉【宋聘号不再只是传说】

他们打通了易武茶的任督二脉【宋聘号不再只是传说】
  10月18日,周日,天气晴朗,略闷热。
 
  复兴沙龙第15期,主题“易武之美——复兴二十年”
 
  主持:李扬
 
  发言嘉宾:
 
  乾利贞宋聘号掌门人:施继泉
 
  号级茶研究专家:杨凯
 
  茶马古道专家、茶文化研究学者:周重林
 
  收藏家、茶生活家:聂怀宇
 
  51普洱网总经理:吕建锋
 
  蒙顿茶膏总经理:崔怀刚
 
  武易堂堂主:王俊
 
  品饮茶品:宋聘号2006年百年野放古树、宋聘号2010年百年复刻版、宋聘号2015年百年复刻版、1995年版真淳雅号
 
  审评杯评鉴茶品:乾利贞宋聘号2006年-2015年百年野放古树
  杨凯:今天的主题是易武之美,讲易武要从六大茶山说起。我们云南人都知道六大茶山的位置,在西双版纳的勐腊县。云南的普洱茶在明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普茶”当时就已经商品化,清初就已经有六七千担,这个数字在当年是不小的数字,茶叶在当时的自然经济的状况下,还是很重要的产业。清初经过云南官员的不断努力,普洱茶的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滇海虞衡志》中已经提到入山制茶的人有10万,先不论这个数字的虚实,它至少说明了六大茶山的繁荣。有商号、有商人、有马帮、有茶农,是很繁荣的。1800年前后汉人大量进入易武。大量的汉人进去对当地茶业是有促进作用的,过去少数民族的种植比较粗放,汉人种植更精细化,汉人进去后,易武的茶业就开始不断的突飞猛进。
  在易武,凡是有点社会地位的人,都回家开个茶庄,这样就出现了很多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做的茶也是参差不齐,当时出口到香港卖价最贵的是宋聘号、宋寅号、乾利贞号。乾利贞号和宋聘号在清末合并,由一家管理公司来经营管理。
 
  当时的商业模式和现在不一样,周期比较长,春天采的茶一般要秋天才加工(压饼),秋天马帮才进茶山运茶。清末的时候,乾利贞就在昆明、普洱、个旧等地都有分号。昆明的分号是清代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的哥哥袁嘉猷负责。
 
  易武茶到清代以后影响力和名声越来越大,这不是炒作的,是茶的内质决定的,易武茶确实好喝。这个茶的很多特性都比较符合我们内地汉人的品饮习惯。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1949年以后,中国茶叶公司建在勐海,做出口红茶偏向勐海料,但做普洱茶还是偏向于收易武周边。到20世纪90年代,就有台湾人到内地寻找普洱茶。1993年在普洱召开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参加会议由很多港台、新马泰的专家学者和商人,当时一些人就进入易武,开始恢复易武茶的生产。


  (在杨老师讲述易武号级茶历史的时间里,第一款茶已经喝完,现场的都喝到了宋聘号2015年百年复刻版的味道。)
 
  李扬:我们喝的第一款茶是2015年宋聘号复刻版,如同杨老师刚才所说,马帮秋季才进山,因此历史上的宋聘号是春秋配。王俊就是易武的石屏人。我去过他家,到易武去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现在,易武当地瑶族种菜都没有汉族种得好,只因为汉人懂历法。易武茶被汉人“文化”,因此也结合了汉文化的审美趣味。
 
  施总:记得以前李扬私下说,宋聘号的茶是茶叶市场里喝到的最好的易武。明末清初汉人到边疆开垦,是相对先进的种植生产工艺。当时有很多川贵地区的汉人。我们在倚邦就可以看到汉人带过来的小叶种。前段时间去倚邦拜会了一下曹土司的墓地,当时想为什么在小山头有这么浓厚的汉文化,后来去了建水、石屏,我才明白了。
 
  你们去倚邦的老街注意石板和台阶。台阶不是平的,这通过石阶你可以看到当时等级的森严。我们在倚邦可以看到很多房屋的构建,石柱础,你现在仍然可以到倚邦去感受当年的繁华。过去的乾利贞宋聘号,是一个股份公司,不属于某个家族。有人说,你姓施,不是云南人,你不可以来做这个事情;也有人说幸亏宋聘号是你来经营。
他们打通了易武茶的任督二脉【宋聘号不再只是传说】
  我先讲一讲这个商标,最早这个商标是属于乾利贞的,这个图叫“平安如意图”。宋聘号在清朝是文人治理的公司,这个图像也呈现了很多清代中期比较流行的纹样。商标上的“春尖”,指的是3月20号到4月20采的春茶,不是春茶的尖尖。
 
  这个商标里有琴棋书画,这里面还包括了儒释道。我们看得到有儒家的清供,有佛家的万字,有道家的卦象。宝瓶上面插莲蓬,这个在明清文人画的案头清供经常可以看到。商标右下有个贝壳,在过去代表的是货币。这个商标与其他的公司不一样之处,就在于具有这种文人性的东西。为什么乾利贞宋聘可以在香港卖到高价,我想,除了品质之外,和这个品牌经营宣传、品牌形象都有关系。
  易武在1949以后并不是不生产茶叶,我问过当地的一些老人,他们在20世纪70、80年代也有做,由中茶公司统一收购,收回去用于拼配。也有人到易武收毛料、做红茶。
 
  我在台湾和一些喝老茶的人聊天,他们以前买老茶,是为了养壶,那个时候老茶和新茶的价格差不多。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喝到这些老茶,发现不错,就打算到云南去找他们喝到的这种普洱茶。当时他们带着一片宋聘号,来找做这个茶的源头,到了勐海茶厂,勐海茶厂的人说这茶是易武人做的。当时的易武已经不做茶了,于是找到易武的老乡长张毅,并由他带头找到了宋聘号的老制茶师张官寿,当时就按照他的记忆还原制作了易武圆茶,就是“真淳雅”号。94年做了第一批,压得饼型不好,被圈内成为“牛屎饼”,95年的饼形好一些,但仍然偏厚,到了96年饼型才薄下来。因为这个茶和宋聘号有关,也习惯称其为新宋聘。
  95年“真淳雅”

  这是1949后,第一批用易武传统的方式,用古树茶做普洱茶,它是一个里程碑,开启了易武94年到现在20年的一个里程。虽然现在看这个东西(初期的“真淳雅”号)不成熟,但是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我们2005年,有幸重新开始了这个公司,开启了这个品牌,当年做茶的一些老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张毅当年带出了很多人,目前我们易武的传统压制方式和技艺,可以说是宋聘号恢复和传承的。
 
  我到易武也有10年了,我非常热爱易武,出门在外我都说自己是易武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茶农都有很深的感情。2006年我们用麻黑的原料做了第一批茶。
 
  2010年,随着我们对易武的认识,我们做出了2010年的复刻版。这款茶,我们是用2010年的春茶,09,08的春秋茶拼配的,它转化得很好。
 
  (此时已陆续喝到第二款的宋聘号2010年百年复刻版和第三款的宋聘号2006年百年野放古树)
  李扬:我回过来讲一讲汉文化的审美趣味,从《茶经》里面讲到有出膏记录,为什么要出膏,是因为茶苦。在唐朝,太苦的东西我们是不喝的。到宋代也是,也是要“淋洗数过”,也是要“出膏”。汉文化的审美取向是不喜欢苦涩,是偏甜柔。你看现在江内、江外的茶就不一样。两边是越走越远。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今天喝这个茶的甜柔。喝过老班章、老曼峨的可以脑补一下。这种差距背后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的。
 
  周重林:我们现在的许多审美,是玉的标准。比如有人说“易武茶有油性”,我们用玉的审美来说茶,可能会有很多启发。易武是我很有情感的地方。是我进入茶界第一个入的第一个茶山。
 
  我今天要讲的是“易武茶的时间与空间”,首先我想问,如果没有易武?我们会怎样?我们做茶的人会失去很多乐趣;云南茶以及茶马古道缺乏完整表达;茶叶缔造的遗产感知缺乏有效依据;普洱茶如何谈复兴?
 
  从地理位置看易武,你结合图来看,易武并没那么遥远。从唐代的利润城,元明清以来主产区以及集散地,从古六大茶山到法国人觊觎之地,易武置身历史大变革之中。
他们打通了易武茶的任督二脉【宋聘号不再只是传说】
  易武茶的三大浪潮。唐以来想象的共同体,历史与现实语境。我们在商标中看到一个过去的中国。我们在重塑过去的生活。复兴太大,可能用重塑。2009年我负责一个项目,茶马古道能不能申遗?云南茶如果抽离了茶马古道,就不好谈了。有了茶马古道,有了普洱茶,我们可以说产地还在,技艺还在。
 
  今天说要讲故事,但是我觉得普洱茶的故事还是没讲好。去年开始的一带一路,我接受的邀请不下二十个,茶马古道可谈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产地、传统、工艺构成的生活。现在时代很好,要的就是学习的生活。
 
  李扬:刚刚我们喝的是2006年的茶,韵和气感受上不一样,就像我们一期讲过的什么是“陈”,陈不是固定的状态,而是变化的过程。请聂老师谈“陈”。
 
  聂老师:茶的品鉴和玉大概有相同的地方,我今天从玉的角度来说。我朋友昨天提到一个问题,洪荒时代的先民为什么选择玉,中亚、西亚都选择了玉。玉的材质和人亲近,来自感知。我们通过自己的感知选择了“玉”这个唯美的东西,选择用它做礼器。玉文化的发展,不是来自某种逻辑,现在玩玉的都知道,很有逻辑的是站不住的。我们的玉文化经历了很多个螺旋式发展,它不是一个线性的。茶叶和玉的某种联系,应该是在某个轮回上发生了联系。我们现在整体的氛围是浪漫的,我们审美可能会出现点新东西,我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很有趣。
  施:对,包浆是氧化的作用,茶叶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看茶的好坏,一定要看它是否油润。
 
  李扬:喝普洱茶,多了一个时间的维度,你能想到的美就不一样了。我们讨论许多茶只能就茶论茶,古六山这个地区能论的东西就很多可以论。这就是厚重。这样一种易武之美,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这里在补充谈一点工艺,易武为什么不做红茶?因为茶梗很长。这样在做红茶的过程中发酵很难均匀,就如同带“马蹄脚”的藤条茶鲜叶很难用于红茶发酵一样。我请施总讲一讲宋聘号有什么制作的工艺。
 
  施:第一次在复兴看到讲藤条茶的文章,我还不知道藤条茶是什么,看了文章,我想说藤条茶不就是易武传统的采摘方式吗?
  现在很多人做茶很容易忽略茶的成熟度。95、94的真淳雅,当年采的不熟,苦涩味偏重。足够成熟的易武茶,应该是叶片5公分、梗3公分。2006年的茶成熟度最好。在加工方面,好多茶农知道怎么炒,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一个梗炒太轻,就有青味。易武人炒茶,会掐梗,掐不断就熟了。
 
  吕建锋:易武茶为什么口感好,我觉得是易武茶有梗。我觉得“梗”可能就是易武茶刚炒出来好喝,摆一摆更好喝的原因。前段时间,我去易武待了22天,各个村寨也比较熟。易武的茶性价比高、产量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现在品质好的茶易武茶比较多。但我个人觉得是易武茶的加工工艺不如勐海好,另外也还有一些现实问题让我担忧。
  崔怀刚:我就去过一次易武,我对茶山的辨识度不高。在茶山里看到许多与老字号有关的人,我觉得有三类人:第一,借老字号的名气;第二,攀亲戚;第三类,就是施总这样的,能从品牌精神、从传统技艺来理解宋聘,我很敬佩。
  李扬:我最近看了本书,叫《经济发展原理》,里面谈到一个观点很重要,一句话总结下来就是“能创新的才是企业家”。而我们今天关于老字号,老技艺,老品质的恢复,其实也是一种创新,一种为了更好还原的创新。
 
  压轴:施总亲自冲泡1995年真淳雅。大家排队品鉴。


  审评杯同时开汤2006-2015乾利贞宋聘号2006年-2015年百年野放古树。
  这场品鉴沙龙,我们探讨了易武二十年的还原和创新,也共同见证了这十年宋聘号的轨迹,用舌尖感受了宋聘号的10年陈韵。
 
  本文为现场录音整理,嘉宾发言仅为个人观点,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