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旧茶之殇

  普洱茶,因为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因此适宜长期保存和饮用,才有了老茶的收藏和饮用一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按邓时海前辈的说法,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因素,彻底打破了近代普洱茶的茶园生态、制作工艺、销售理念等。

  据邓时海编撰的资料记载,从一九五四年起,云南普洱茶开始由中央掌握,地方保管,统筹分配,合理利用,正式划入国家计划轨道,人民公社甚至把私人茶庄的储存的老茶收为公有,这就让五十年代前的老茶几乎绝迹。此后为响应大跃进,茶区全民采茶,造成大面积的老茶树茶园受到摧毁。为保持量产,引进扦插栽种技术,培植灌木。文化大革命,再以“破传统、去老旧、抓生产”的方式,烧掉陈茶茶库或外销赚取外汇,同时解放质量验收,批判品管制度,追求“收购不讲茶品质量,制造不讲传统方法”。到了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茶园改头换面,从“大樟树林、乔木老树、肥芽厚叶、人工采摘、低度量产”的传统茶园,转变为“开拓矮化、灌木密植、人工肥料、机械采收、叶薄光面、高度量产”的新茶园。

  这段历史看起来触目惊心,普洱茶的文化以及古人品茶的种种感想,到了现代已失色不少。难怪佛海茶厂在四十年代制作的早期红印价值百万,除了量少珍惜外,更因为早期向私人茶园收购的茶菁,有足够的品质保证,当年的茶园未经破坏,都是高大的乔木,树龄长久。正如周瑜前辈所说,普洱茶的滋味和茶气,与茶叶的内含物有关,而决定内含物丰富程度,在于茶树的根部深浅。旧茶园根据记载,老茶树每过些年,便将树干砍掉,树根重新再抽出新嫩树干,如此树根越长而越深越广,所生长的茶叶品质越好。不难想象,当时的茶菁所做的普洱茶,能陈化出迷人的樟香。而经过矮化栽培的普洱茶树,根部浮浅,加上人工施肥虽然量多,但茶菁的品质已远远不及当年。

  想必很多朋友都有共识,值得收藏的普洱,必定是为数甚少的古茶树茶菁所制,但如今漫山遍野的茶商踏足茶山,以高价收购当年新茶,即便是古树采摘也无法应付需求,不说以次充好,单是过度采摘就不亚于当年大跃进对茶树的摧残损毁。如果喝过有一定年份,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生普,观察其叶底会发现更为肥厚,梗枝也粗壮许多。难怪爱茶之人都只能感叹,普洱茶一年不如一年。

  当然我不否认新茶的魅力在于“茶之真味”,符合现代人马上品饮不想等待的渴求,普洱新茶有清幽的花香,部分茶山的珍品有较强的回甘回甜,制作工艺好更是加分,味觉灵敏者能品出各自山头的特色,以及生长环境的优劣等。但我觉得,普洱茶除了熟普外,漫长的陈化过程才显出其珍贵的品饮和收藏价值。

  人和茶一样,是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不断转化和成长,历经环境的变迁,在四季交迭中不断感受寒暑和干湿交替,才能淬炼出真实的本质。邓时海作为上一代的茶人,对此也有明确的坚持:普洱茶的生命历程,就狭义而言,是指普洱茶成型后开始,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它必须有一段聍存的历史过程。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露其真实性。

  新茶采摘即便是乔木茶菁,但生茶茶性太浓烈,不宜马上饮用,需要经过干仓陈放促成后发酵,待茶性转化为温顺后再冲泡饮用。上个世纪建国以前,私人茶庄茶园的经营,常常是家族生意,祖父做茶子孙卖,这样的家族传承才有了普洱茶的生命记载。

  可惜如今,大陆的普洱茶庄、茶叶公司越开越多,陈茶却少之又少。因为品饮普洱茶的风气不过十年之间的事,民间对陈茶的藏量极少,大部分人喝过的生普,有一二十年的已经算陈算旧了,更多的人认为二〇〇七年以后大量涌进市场的生茶距今不到十年也算老茶,但汤色依旧是栗青之间,可见陈化才刚刚开始。因此市面上一部分茶商在制作工艺上追求再一次的创新,让新茶的发酵程度加深,如此一来能让汤色变深,这些不经过时间陈化的普洱,人为催熟(也有以湿仓加工)的后果是茶味失真,品饮的口感大打折扣;另外一部分朋友追求立即尝新,当年新茶马上饮用,虽然能品尝到花香,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而且把普洱茶当作消耗品,也会造成过度采摘的恶性循环。

  有时我会想,现代人好像生来就有强烈的迫切感,不断与时间竞赛,把时间看作敌人而不是老师和朋友,但亲眼所见普洱茶在十年二十年间的转化,我愿意去相信这是一种对传统普洱茶文化的坚守,也愿意去等待一泡茶的转化。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