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价格走低,茶企如何保持销量正增长?

普洱茶价格走低,茶企如何保持销量正增长?
  最近,遇到很多普洱茶企业的人谈论普洱茶品销量不好。而这些普洱茶企销量不好大多是有原因的,而且根本的就是自身的原因。普洱茶企分为销售型茶企和生产型茶企。这种分类是政府分的,并不是我分的。销售型茶企重心在于销售,生产型茶企重心在于生产。这应该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不同。而这种重心的不同,从不同角度来看,两种类型的茶企区别还是蛮大的。
 
  实际中,政府对于生产型茶企的扶持力度远远大于销售型茶企,各种补贴金、奖金、政策支持。而销售型茶企对于这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也就是说生产型茶企相比销售型茶企,优势是很大的。但普洱茶品的价格随着市场的调节走低,不管是生产型茶企还是销售型茶企都陷入了迷茫。而这种迷茫背后则是茶品销量的负增长或者说是锐减。这对于普洱茶整个行业来说是危险的,危险到普洱茶品停止流通,进入休市的状态。生产型茶企不知道生产什么样的茶品,销售型茶企不知道要进新货还是继续“啃老货”。消费者对于茶品也没有什么期待从而不再关心。而一旦陷入这种“死循环”,想要破解重拾市场消费信心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在中国的生产制造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些词“工匠精神”、“良心企业”。但在普洱茶的生产型企业中,这些词就是一句空口号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普洱茶生产,是被营销绑架着的。生产茶品是为了配合营销,营销品牌也好,营销企业也好。营销才能让茶企(品牌)有高额的溢价,才能快速的敛财。这时候工匠、良心靠一边去吧。
 
  销售型茶企一般分为渠道批发型和零售销售型的。从2004年以来,不管是哪种销售型茶企,销售能力强的一直都是好销售。但对于销售能力不强的,在只要是普洱茶都好销售的时候,销售容易;但在普洱茶不好销售的时候,销售就变得很难了。销售型茶企,在经营的过程中,很多茶企并不知道营销为何物。近年来,很多的销售型茶企转向生产型茶企,冲着的无非是自己生产茶品利润更高,但殊不知风险更大。
 
  言归正传,普洱茶价格走低,茶企如何保持销量正增长?作为生产型普洱茶企来说,产品结构永远是占领市场和保持赢利的重心。但永远要记住,生产型茶企的核心是生产茶品。一味的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和没有特点的产品以及降低茶价压缩成本是没有多少用的。正所谓,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虽然普洱茶相对正规化的生产从2004至今才有10年左右,但这十年来,我们可以扣心自问下,普洱茶的品质到底有多少提升?除开基础的安全、卫生这两方面。
 
  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品质非但没上升反而下降了。原因就是普洱茶的原料品质下降,就算再好的工艺,能瞒消费者一时也瞒不了一世的。而精制化的工艺,并不能说明做出来的茶品品质会上升。那么,生产型茶企要怎么破解这个局面。按现在的生产型茶企来说,一个月上市两款普洱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年24款茶品,按现在流行的单品价格档次分为:高、中、低三档。这其中的比例完全值得生产型茶企研究下。结构定下,随后自然是每个档次里的茶品研发。说起茶品研发,现在的普洱茶企业对此投入相对较小,时间较短。造成的情况则是生产茶品时候的选择面太窄,很多茶品都是仓促上市。然后形成销售人员骂生产人员,生产人员骂研发人员,研发人员骂营销人员,营销人员骂老板,老板骂消费者,消费者骂销售人员的恶性循环。茶品研发好后是营销(包装设计、营销活动等)。一切准备就绪就选择吉日上市了。当然,做为云南的茶企来说,云南茶叶资源这么丰富,没必要哪种茶热门就去做哪种茶,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发挥利益最大化。
 
  销售型茶企,想要保持销量正增长,那必须要能有源源不断的客户。由于客户都会存在消费周期,弥补消费周期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开发新客户。而开发之后就要进行维护,让客户再进行二次或者多次消费。在这里说个明面上看起来纠结的小问题,就是销售型茶企一受生产型茶企制约价格,二是新客和老客的对待价格。举个例子:同一客人,购买一款普通的茶,上市时200元,1年后,此茶220元,新客变成了老客再次购买此茶,请问你会卖给客人多少钱?
 
  如果是我,会卖给客人180元。一方面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出新普洱茶品上市后销售要越来越便宜。作为商品来说,越卖越便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另外一方面,维护好老客比开发新客省事省成本。
 
  当然,世间万事都不是绝对的。同一件事,很多人在做,有做得好的人,也有做得不好的人。再简单的事情都是如此!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