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陈文品教授几个问题

  普洱茶界的话语权,向来掌握在“江湖术士”性质的各种传奇大师手里。和其它茶类不同,少有学术界的声音,满耳听到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奇闻轶事。陈文品教授公开呛声“白大师”,终于首开学术院派对江湖大佬们的概念性修正,势必对普洱茶的去神秘化和普及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或许是陈教授一时快意之言,作为专业学者,这“呛声”还是有些模糊。
 
  陈教授言:“揉捻轻重决定出汤快慢,影响冲泡浓淡,根据看茶制茶原理,应根据茶鲜叶原料的特点合理掌握揉捻轻重。”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一句套话,不管做任何茶(白茶除外,因其无需揉捻),这句话都是适用的。但是,这句话是有前提的,这个看茶制茶,脱离不了你要制何种茶的范畴,也就是说不管你要制何种茶,你都必须按照这种茶的要求来决定揉捻的方式,轻重以及时间,其次,才是根据茶青(鲜叶)的情况来进行微调。陈教授是专业人士,这个问题想必是明白的。那么,普洱茶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揉捻条件是怎样的呢?
 
  陈教授给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手工揉制的晒青茶,揉捻较轻,通常是泡松条,出汤较慢而耐泡,相对适宜做生普。”姑且不论手工揉制的晒青茶是否一定是揉捻较轻,是否是松泡条。我们先认知普洱茶的特性罢:《普洱茶记》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和我们今天的认知一样,普洱茶向来是以浓酽耐泡著称的,甚至这点也是普洱茶今天得到广泛认可的基础。但是陈教授却认为,有必要使用轻揉捻以获得“出汤较慢而耐泡”的效果。我无从知道陈教授对耐泡的要求到底是怎样的标准:二十泡?三十泡?抑或更多?但基本上所有茶友都明白,即使最重揉的普洱茶,它的耐泡度也远远超过了绝大部份其它茶类,更何况,普洱茶不止要求耐泡,还需要浓酽,也就是茶汤的浓强度,在这点上,陈教授的轻揉捻慢出汤是否有解决方案?增加投茶量?
 
  普洱茶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况,那就是“后发酵”,晒青毛茶制作完成后,要么直接压制成紧茶,进入市场销售,进而进入仓储保存陈化;要么经过渥堆发酵,制成熟茶。揉捻的轻重也势必对普洱茶后期发酵的品质产生影响。对此,陈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机械揉捻的茶较紧细,出汤较快,相对适宜发酵熟茶。”同样,我们无需纠结机械揉捻的茶是否一定更紧细,而出汤快慢这点同适宜发酵熟茶之间是否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上。问题在于,陈教授只认为重揉捻对发酵熟茶有利,对于生茶的后发酵(或称陈化)却并未提及,只是出于耐泡度这一个伪命题(前面已经说过,即使重揉捻,普洱茶也不存在不耐泡的问题)而认为生茶宜轻揉,这点想必也是不能服众的罢?
 
  随着普洱茶的普及,十几年来,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也呈现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摸索中日趋成熟完善。单就一个揉捻轻重的问题,普洱茶界就有从紧条到泡条再重新回到紧条和中泡条相结合的经历,这种改变是同认知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陈教授以业界学术权威的身份重新提出“生茶生产宜用轻揉捻,生产泡松条”观念,势必影响云南普洱茶界对此的认知,进而影响普洱茶的生产,陈教授有必要对此作出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解释。
 
  故,问陈文品教授!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