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北京大学“明茶秋毫”工作坊研讨会

  茶史和茶文化中的很多问题往往在科学和人文之间难解难分,如何兼顾两种视角并有效推进相关研究,一直是严肃研究的重要追求。2017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明茶秋毫”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讨论会,主题即为“茶:科学与人文”。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者在讨论会上报告了他们在近期所作关于茶的多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冬梅研究员、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胡皓明会长、《普洱》杂志社罗洪波社长、昆明古韵流香茶叶公司陆怡总经理、北京大学中文系李宗焜教授等嘉宾参加了讨论会。
  自2015年以来,“明茶秋毫”工作坊用质谱仪和色谱仪分析了云南几家普洱茶机构提供的普洱茶样本,获得了多项发现,例如对云南国色端庄茶业有限公司提供的连续十年的冰岛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洱茶的年份是可以检测的,对昆明古韵流香茶业有限公司和弘益大学堂等机构提供的多处普洱山头茶的分析结果则表明普洱茶的产地也是可以用科学仪器检测出来的。
 
  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并没有在生茶和熟茶、新茶和老茶之间几乎没有变化,对我们如何认识喝茶影响睡眠以及古书中关于喝茶提神的记载提出了新的问题。可以乐观预期,随着今后不断增加样本核和实验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未来我们将能够有效地辨别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任何一片茶叶究竟是何时、何地生产的茶。

 
  检测茶叶所含的物质成分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也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将可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拼配出最适合某种口味或功能的茶叶。目前国内多种茶类的生产往往都还是根据经验来控制萎凋、杀青等制作环节中的时间、温度等方面的参数,生产工艺的量化程度比较低。
  不仅如此,我们对茶叶的认识也有很多含混甚至矛盾的地方,这样的例子在茶史中屡见不鲜,茶逐渐被人们认识,又逐渐从中国传播到世界,人类的茶文化扩张的过程也是茶借助人类来传播自己的过程。
  那么人们最初是怎么开始用茶的,或者,是谁最先开始用茶?比较汉藏语、南亚语、南岛语等几大语系种不同语言中的茶和树叶的名称,根据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目前的材料显示最先用茶的人应该是藏缅语族群,后来汉语族和南岛语族中的傣族分别从他们那里学会了用茶,再后来,南亚语族中分布于中国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又从西双版纳的傣族那里学会了用茶。
 
  关于茶的科学研究、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以及它们与我们喝茶获得的感官经验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很多人相像的那么简单,而需要深入的理解和解释。这次“明茶秋毫”工作坊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次的活动因此让人非常期待。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