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茶庄"经营启示:乡村旅游茶庄

  经专业培训,王萍兰如今已学会了泡茶的技巧。

  王萍兰家的老宅已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茶庄。

  一个普通的农家,一块挂在门前的“老宅茶社”,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格,激发了记者的好奇心:唢呐、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油灯、磨盘、水壶等老式生活用具,毛主席像章、红灯记影照、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日报等收藏品,点缀在天井周围的茶室中。11月22日,记者在位于云南开远市的通灵村采访当地乡村旅游时,发现了这个“老宅茶庄”。

  就地取材

  村里有了“老宅茶庄”

  凑巧的是,记者赶到茶庄时,主人王萍兰刚从地里干活回来。据她讲,最近农活不多,回家较早。活多时,白天是不营业的。自从开远市开展统筹城乡建设,把通灵村定为乡村旅游试点后,村里符合规划的农户都建起了“农家乐”。由于王萍兰家没在规划的范围内,且相距又不远,王萍兰和老公商量,把祖上的老宅开发成茶庄。

  在农村开茶庄,开始时连王萍兰自己都觉得有点荒唐。看着邻居们生意一天天变好,收入越来越多,夫妻俩坐不住了。云南是中国普洱茶的主产地,王萍兰说:“客人从城里来,仅到农家乐吃喝游玩有些单一,如果能在饭后到这里喝喝茶、聊聊天,应该是更高层次的享受,于是我们开始动手。”

  市场需求确定了,但筹建老宅茶社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农家自身资金有限,更谈不上设计理念,怎么才能把茶社建的风格独特?这是他们第一个难题。

  充分利用村里的原料和自己祖传的一些物件,启动资金由此减了很多。怎么设计茶庄呢?开远市“统筹办”得知这个困难后,主动找专业设计人员,保留了老宅的风貌,改装设计了新的设施。“市里还给我们请了专业的茶艺师培训茶道,这让我们的干劲更足了。”王萍兰说。就这样,老宅茶庄开业了。

[page]

  明确定位

  茶客多为城里年轻人

  茶庄开业了,客源少,又是摆在夫俩面前的一个难题。“刚开始,老乡路过时只看看牌匾,脚步都不会停下,来喝茶的都是到“农家乐”消费后过来的客人,客源不多,王萍兰边泡茶边说:“有一天,市里工作组来到我家喝茶,得知现在客源少的问题后出了一个主意——面向年轻游客。

  之前我们没有想到这些。”于是,老宅茶庄多了一张更大的桌子、一套音响、一台电脑,还有一把木吉他。

  通灵村位于开远市郊区的最南端,经济并不富裕,有不少哈尼族、彝族兄弟。全村300余户1300多人。随着开远市统筹城乡的发展,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反而就地创业的不少也有周边县市的年轻人来到开远创业。

  记者在通灵村采访的当天,赶上村中一个小伙过生日,他就把生日庆祝地点定在了老宅茶庄。“我家老人怕吵,朋友们在一起玩也不方便。我们都喜欢茶庄现在的风格,有音乐,有吉他,还有电脑,而且消费不贵。我们和朋友们一起过生日,都来这儿。”小伙对记者说。现在的老宅茶庄虽比以前的茶客多了,但还是以城里的游客为主。一个红河州里来的回头客,带回了他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苏轼的诗词:“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随着通灵村“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王萍兰认为,今后的效益肯定会越来越好。

[page]

  乡村旅游

  统筹城乡的一个切入点

  老宅茶庄是通灵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通灵村又是开远市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的代表之一。2009年12月,开远市凤凰谷片区乡村旅游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作为凤凰谷片区的一部分,面对通灵村的实际,驻村工作组提出:要把通灵村乡村旅游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件任务来完成。

  根据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工作组争取项目资金,分别修通了村子连接南洞公园的道路1.5公里;对2.2公里长的东小沟和2.6公里长的西小沟进行了防渗衬砌,解决了困扰通灵村10多年的农田生产用水问题;实施通灵村绿化美化工程,面山绿化栽树2000余亩……

  开远市委书记李存贵接受采访时表示,乡村旅游建设,首先是要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村里环境好了,大家心情好了,幸福感就增强了;环境好了,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多了,农民的腰包就鼓了。通灵村开展乡村旅游一年多来,改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精神面貌。发展乡村旅游让通灵村从相对封闭中走出,让村民真正享受到富裕幸福的生活,缩短与城里人的生活差距,这正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诠释。

  2010年12月,开远市成为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到目前为止,已有来自国内外的来宾和游客近10万人次到通灵村参观考察、观光旅游,省内外多家电视台到通灵村拍摄外景、制作专题片。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