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让“河红茶”重新叫响世界

   中国普洱茶网讯:据历史记载,让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使者是“河红茶”。明万历版《铅山·食货书》载:铅山“河红茶”乃为国内最著名红茶,且为华夏首次问世之华茶(第一次出口外国的中国茶)。可近40年来,它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慢半拍”——上品“河红茶”的“正山小种”被外省抢先申报

  采访中,铅山县副县长曾锡沪说过这样一段话:“前几年,我们谈起让‘河红茶’重绽芬芳,人们心里就发虚,底气不足,总担心难以实现。”

  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铅山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汗颜的事实:2003年,福建省武夷山市恢复了“正山小种”的生产,并于当年抢先一步向国家质量监督总局申报了原产地标记注册。目前,武夷山市年产红茶达400多吨,产品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而铅山人却晚了一步。

  铅山人怎能不惋惜?红茶鼻祖——上品“河红茶”的“正山小种”原产地就在铅山。条萦肥实、色泽乌润、茶质浑厚、亮丽芳香的“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遥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的“正山小种”成为英国王室传统茶饮。有关史料记载,从明万历朝起至清末,铅山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从事红茶加工的就有三万之众,河口作为全国、世界红茶贸易中心一直兴盛了三百余年。然而,因多种因素,近代“河红茶”每况愈下。

  新中国成立后,铅山茶叶产业有了恢复性发展,并重新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销售。但近年来,铅山人面对的现实是,茶叶种植面积只有2万多亩,年产红茶才200多吨;“河红茶”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

 “亡羊补牢”——“河红茶”制作技艺向国家申报“非遗”

  在全省加快由茶叶大省向茶产业强省的进程中,铅山人张弓发力,开始实施“河红茶”复苏工程。

  铅山人走的第一步棋就是将“河红茶”制作技艺向国家申报“非遗”。担负这一重任的是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所幸,‘河红茶’制作技艺还在铅山县。”该公司董事长鄢中华信心满满,“‘河红茶’制作工艺复杂,是历代制茶师长期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又具独特性,因而这份遗产弥足珍贵。只要我们打好了‘河红茶’制作技艺申报‘非遗’这一战役,就能后来居上。”为此,他们招集流失在外的茶师,悉心整理和传授“河红茶”制作的相关技艺。

  经过几年的努力,原产地茶叶经国家质检中心监测的13项“农残”指标全部为零,铅山“河口红茶”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今年3月,“河口红茶”通过了QS论证,并获江西省名茶称号。2009年,“河红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河红茶”制作技艺已列入省重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借智不如乘势”。铅山人加快了“河红茶”的生产。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租赁“河红茶”原产地——天柱山佛寨4000多亩老茶园,兴建了“河红茶”制茶基地,恢复了“河红茶”等五大系列产品的生产;黄岗山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兴建了1683亩基地,研制开发了“河红贡”牌“正山小种”系列红茶投入市场;江西河口红茶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8000万元,兴建了1000亩标准茶园基地,改造2000亩老茶园,正在兴建“河红茶”加工厂、茶庄……

 “攥成拳头”——让“河红茶”重新叫响世界

  让“河红茶”重绽芬芳,已成为铅山人的热门话题。

  铅山县的规划是:到2015年,铅山县茶园面积发展到3.5万亩,茶叶总产量742吨;茶叶总产值1.68亿元;涉茶农户2万户,茶农从事茶产业人均收入达9000元。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着不少困难。据了解,该县30%左右的茶园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出水平低;茶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茶叶品牌多而杂,成为提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羁绊。突破做大做强“河红茶”的“瓶颈”,非一日之功。用创新的思维,“攥成拳头”,唱好“大合唱”,舍此别无他途。

  可喜的是,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已成为铅山县上上下下的共识。今年,该县多渠道投入3000万元,正在高标准兴建6000亩标准化生态茶园,抓好5000亩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同时,出台政策,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集中连片开发茶园,引导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和省内知名品牌。

  人们相信,只要铅山人抢机遇、出实招,“河红茶”重新叫响世界之日定当不远。来源:江西日报

责编: 影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