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周庄“阿婆茶”传承人

  东方网记者裘颖琼6月12日报道:说起“阿婆茶”,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千年古镇周庄。其实,在上海青浦商榻地区,这种被当地人称为“边喝茶,边聊天,嘴不闲,手不停”的喝茶习俗,不仅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更代代相传至今。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婆茶”市级传承人朱惠宝这样形容道:“喝一杯阿婆茶,不辞长作商榻人。”

  家长里短的“解闷茶”

  “阿婆茶习俗在宋朝已经形成,距今至少已有近700的历史。”青浦区金泽镇文体服务中心的倪老师边翻阅着相关资料,边介绍道,以前商榻地区男人们要外出做工,女人们在家编虾笼赚钱,这种单调乏味的工作,让商榻的女人们聚集在一起,累了、渴了就拿自己家中咸菜、萝卜干就着茶水吃,闷了就说说家长里短,这就是阿婆茶最初的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一种特殊的风俗。

  这种生活场景现在仍然在商榻地区继续。但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边喝茶边劳作的生产场景在一些城镇已经不多见了,“阿婆茶”更多的成为生活中人们交流信息、增进感情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日里,一有空闲,村里的每家每户便要喊吃茶,今天这家,明天那户,一家家地挨着轮。

  轮着喊吃茶的那家女主人,一早就开始为吃茶作准备,包括炖水、准备茶点等。等受邀的客人们来了就开始喝茶,被邀客人们还可以邀请别的朋友一同前来,这种无拘小节的喊吃茶扩大了人们的人际交往,融洽邻里关系。“邻里闹矛盾,邻里喊到一起喝茶,双方就不好意思再脸红脖子粗,就消气了。”倪老师告诉记者,阿婆茶不仅是家长里短的“解闷茶”,还可以是一杯“和解茶”。

  陪伴商榻人走过“人生大事”

  对于一个商榻人来说,“阿婆茶”还陪伴他们一起度过“人生大事”,如结婚要喝“喜茶”、生孩子要喝“添丁茶”、造房子要喝“进屋茶”、上大学喝“状元茶”、参军喝“报国茶”等等……除了平常生活中的吃茶外,“阿婆茶”还包含了众多的名目,大致有22种。而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更是要买上几斤茶叶和几张大红纸,把茶叶分开包装,如果走亲访友,茶叶总是必备礼品之一。

  喝“阿婆茶”,还要配上几道当地的小菜,如菜苋、萝卜干、酱瓜、雪菜等,也有热点心,如芥菜塌饼、麦芽塌饼、毛蒸芋艿等才够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商榻人也会用话梅、花生、糖果等来作为茶点。

  朱惠宝回忆道,与日常生活中的“阿婆茶”相比,那些有名目的阿婆茶有了相对固定的参加人,由于牵涉了生活中的大事,因而男人们也参加进来。“由于有固定的时间,因而所做的准备也较为充分,包括茶叶的品质和茶点的数量。但其形式还是非常的简单。”

  阿婆茶好喝的秘诀

  泡一杯“阿婆茶”,看似简单,但细细数来,大致分为“炖水”、“烫茶杯”、“撮茶叶”、“点茶娘”、“上茶果”、“冲茶”等工序。其中,“炖水”和“点茶娘”是让茶水好喝的“点睛之笔”。

  炖水,用的是铜吊子灌水,放在风炉上,然后取来枯树枝作为燃料。朱惠宝告诉记者,风炉是吃“阿婆茶”必备的炖水工具。它是一种用泥巴和稻草粘连在一起,手工制作的专门用来炖茶灶具。“据老人们说用风炉炖水泡出来的茶味道好,香润、解渴。此外,炖水最好用树枝,在树枝中要数松树条更好,其次是棉花杆、菜花杆、豆杆等,最后是稻柴。”

  茶娘,则相当于首次沏茶,只用少量的开水点茶,然后将盖子捂上,略等片刻,再冲入较多的开水,这样可以保证茶水的色、香、味俱佳。按照这种方式沏出来的茶,芳香异常。“点茶酿时水不易过多,差不多到杯子的四分之一的地方就可停止了。”

  阿婆茶传承人遍布商榻

  如今“阿婆茶”的习俗虽仍在商榻地区广为流传,但是也面临着种种危机,现在的“阿婆茶”名目已经大量减少,许多名目,例如春茶、元宝茶、监生茶等都只能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村还在沿袭。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扬,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值得庆幸的是,阿婆茶有接班人,而且还不止一两个。倪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让阿婆茶的文化代代相传,文体服务中心和传承人们,一起为商榻小学的学生们编制了阿婆茶教材。与此同时,商榻小学还成立红领巾阿婆茶文化研究会,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凡爱好阿婆茶文化研究、热心参加和支持茶文化研究者均可申请加入。“如今,连商榻一年级的学生,也都无人不晓阿婆茶。”

  为了生动记录下阿婆茶文化,近年来村民们还自发创作了许多关于阿婆茶的歌谣,进行传唱表演。朱惠宝就有一个20多人组成的“阿婆阵队”,她们将阿婆茶的歌谣搬上舞台,并到各地进行文化表演。

  谈起阿婆茶的传承,朱惠宝骄傲地告诉记者,阿婆茶传承人遍布整个商榻,即使有朝一日离开商榻,商榻人也不会忘记喝“阿婆茶”。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